[发明专利]用于热源塔系统的溶液浓缩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0531616.7 | 申请日: | 2020-06-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70975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03 |
发明(设计)人: | 袁东立;岳玉亮;袁舒;齐月松;邓俊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岳玉亮;袁东立 |
主分类号: | B01D1/00 | 分类号: | B01D1/00;B01D1/28;B01D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双收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1 | 代理人: | 刘阳 |
地址: | 100070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热源 系统 溶液 浓缩 装置 | ||
本发明用于热源塔系统的溶液浓缩装置,包括溶液箱、稀溶液泵、浓溶液泵、冷凝水热回收装置、浓溶液热回收装置、蒸发室、空压机、排空阀、蒸发循环泵、淋液器、冷凝器、辅助加热器,溶液箱为热源塔系统的溶液储液箱、补液箱和浓缩箱,浓缩过程产生的蒸汽,通过压缩机增压、增温,作为浓缩过程的蒸发热源加热稀溶液,浓缩产生的浓溶液,返回热源塔系统时作为浓缩装置入口稀溶液的预热热源,与热源塔系统中的冷凝水预热设备共同对稀溶液进行预热,从而大大降低浓缩装置的能耗,浓缩装置浓缩产出的冷凝水,可以作为建筑冷热系统的补水水源,使得热源塔系统的运行能耗低,运行费用低,维护方便。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利用空气低品位能源进行清洁供暖的建筑节能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热源塔系统的溶液浓缩装置。
背景技术
热源塔系统—是通过热源塔的热交换和热泵机组作用,实现供暖、制冷以及提供热水的系统。冬天它利用低于冰点的防冻液载体介质,高效提取冰点以下的空气显热、潜热能量。通过热源塔联合热泵机组输入少量高品位能源,实现冰点以下低温能源向高温位转移,实现制热;夏天由于热源塔的特殊设计,起到高效冷却塔的作用,将热量排到大气实现制冷。
热源塔系统适用于冬季气候、气象条件阴雨连绵、空气湿度大、潮湿阴冷地区。众所周知,传统风冷热泵在阴雨连绵、空气湿度大、潮湿阴冷地区冬季供热时结霜严重,需要频繁融霜,热泵效率低且影响使用效果。而热源塔在潮湿阴冷空气湿度大条件下无霜困扰,可以有效提取空气的温度变化显热、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潜热,相对比风冷热泵换热性能稳定、运行效率有10%-30%的提升。
热源塔系统在冬季运行时,防冻液运行温度低于室外空气温度,当低于室外空气露点温度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将凝结在防冻液里,这样防冻液容量增加、防冻液浓度变低。为使防冻液冰点低于运行需求温度,目前市场上常用的解决方案、缺点如下:
1.在稀释的防冻液里增加新的高浓度的防冻液、防冻剂,同时向环境排放低浓度的稀释的防冻液,对环境造成污染,同时防冻液损耗高、材料费用高。
2.用电、蒸汽等其他能源对稀溶液进行加热浓缩,凝缩效率低,浓缩能耗高、运行费用、设备投资高。
3.利用热源塔浓缩设备,设备复杂、故障率高,运行维护成本高。
现有的热源塔溶液浓缩方式普遍存在能耗高、运行费用高、维护不方便自动化程度低、浓缩设备投资高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耗低、运行费用低、维护方便的用于热源塔系统的溶液浓缩装置。
本发明用于热源塔系统的溶液浓缩装置,包括溶液箱、稀溶液泵、浓溶液泵、冷凝水热回收装置、浓溶液热回收装置、蒸发室、空压机、排空阀、蒸发循环泵、淋液器、冷凝器、辅助加热器,溶液箱为热源塔系统的溶液储液箱、补液箱和浓缩箱,稀溶液泵的入口接至溶液箱的中上部,稀溶液泵的出口接至冷凝水热回收装置的高温侧的入口,冷凝水热回收装置的高温侧的出口接到浓溶液热回收装置的低温侧的入口,浓溶液热回收装置的低温侧的出口接至蒸发室的中上部,浓溶液热回收装置的高温侧的入口接至蒸发室的底部,浓溶液热回收装置的高温侧的出口接至浓溶液泵的入口,浓溶液泵的出口接至溶液箱的底部,空压机的入口接至蒸发室顶部,空压机出口接至冷凝器的蒸汽通道的入口,冷凝器的出口接至冷凝水热回收装置的低温侧的入口,排空阀的入口与冷凝器的出口相连,蒸发循环泵的入口接至蒸发室的底部,蒸发循环泵的出口接至冷凝器的溶液通道的入口,冷凝器的溶液通道的出口接至蒸发室内的淋液器,辅助加热器内置于蒸发室内的液位下。
本发明用于热源塔系统的溶液浓缩装置,其中,所述冷凝水热回收装置和浓溶液热回收装置均采用换热器。
本发明用于热源塔系统的溶液浓缩装置,其中,所述辅助加热器为装置初始运行辅助加热的启动热源,所述辅助加热器的热源为电、蒸汽或热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岳玉亮;袁东立,未经岳玉亮;袁东立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3161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