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数据篡改攻击下电力信息物理系统电压控制策略在审
申请号: | 202010531879.8 | 申请日: | 2020-06-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17290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23 |
发明(设计)人: | 朱勇;陶用伟;李泽群;王常沛;蒋宏荣;杨键;黄琼;王寅;郑华;张韵;徐坤;高卫华;肖浩宇;谭震;李明宏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凯里供电局 |
主分类号: | H02J3/00 | 分类号: | H02J3/00;H02J3/12;G06F21/57;G06Q10/06;G06F17/18;G06N3/00 |
代理公司: | 南京君陶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15 | 代理人: | 沈根水 |
地址: | 556000 贵州省黔***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数据 篡改 攻击 电力 信息 物理 系统 电压 控制 策略 | ||
1.数据篡改攻击下电力信息物理系统电压控制策略,其特征是包括如下步骤:
1)判断系统状态:通过电力信息物理系统中的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利用电源管理单元PMU收集各节点电压数据,检测系统是否遭到攻击,利用事件触发阈值进行判断;
2)设备关键值评估:进行节点电压测量与漏洞风险指标评估,通过风险指标阈值判断系统中各节点电压与该节点参考电压的差值是否超过设定的死区电压,若超过则对关键区域的电压进行调节;
3)调压器变比计算:根据目标函数计算调压器变比,得到满足系统正常运行且造成的损失最小的分接头值,并通过有载调压器调节出现问题的节点电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篡改攻击下电力信息物理系统电压控制策略,其特征是所述的步骤1)中利用事件触发阈值进行判断的具体步骤如下:
定义触发时间序列为μ0,μ1,μ2,...,μj,...,事件生成器γ功能为:
Υ=Pei-θi (1)
其中,θi为根据设备中漏洞个数i确定的最小攻击概率,Pei为设备ei的被攻击成功概率;
尽管数据篡改攻击可以利用某些网络漏洞,但是由于安全保护设备和通信协议的存在,设备的成功攻击的概率符合一定的概率分布,事件触发条件为:
Υ>0 (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篡改攻击下电力信息物理系统电压控制策略,其特征是所述的步骤2)采用通用漏洞评分系统CVSS来评估漏洞是否能够被成功利用:通用漏洞评分系统有三组特性,分别为base、temporal以及environmental,其中的base属性在评估漏洞被利用概率的情况下使用,Base指标的具体等级和评分见下表:
该评分系统使用以下公式对漏洞的被利用情况进行等级评分:
P=20×AV×AC×AU (3)
得到的结果P的取值范围为0~10,其中0代表漏洞无威胁,0.1~3.9代表漏洞的威胁等级较低,4~6.9代表漏洞的威胁等级为中等,7~8.9代表漏洞的威胁程度较高,9.0~10代表漏洞正处于被攻击的危机状态;
鉴于被攻击的概率通常范围为0~1,所以按比例将漏洞的被利用值缩小,且不会影响评估效果,所以最终的漏洞被利用成功概率为:
Pr(vi)=2×AV×AC×AU (4)。
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数据篡改攻击下电力信息物理系统电压控制策略,其特征是所述的步骤2)根据漏洞被利用成功概率来计算数据篡改恶意攻击成功的概率:
PC1=P(vK)×P(aK)×P(S1) (5)
Pn9=1-(1-PC1)(1-PC2) (6)
式中P(vK)为漏洞被利用成功概率,由CVSS评分系统求得;P(aK)为攻击过程中的原子攻击成功概率,依据采用的攻击方式求得;P(S1)定义为攻击者初始攻击能力,初始者初始攻击能力及原子攻击成功概率由专家知识库定义,分为3类:容易攻击取0.8;一般攻击取0.6;比较难攻击取0.2;
遍历所有线路,计算被攻击后会对系统有影响的各PMU受到恶意攻击成功的概率以及重要度,当同一个PMU在不同算例中有不同风险指标值,则取最大的那一个;利用计算得到的各区域风险指标的平均值的方法定义阈值,得到风险指标阈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凯里供电局,未经贵州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凯里供电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31879.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测定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抗压强度的方法
- 下一篇:数据同步方法及装置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