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残膜回收打包机在审
申请号: | 202010534181.1 | 申请日: | 2020-06-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84875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22 |
发明(设计)人: | 颜利民;陈学庚;温浩军;莫毅松;缑海啸;赵岩;蒋徳莉 | 申请(专利权)人: | 石河子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B43/00 | 分类号: | A01B43/00;B65H18/10;B65H18/02;B65B27/06;B65B13/18;B65B13/20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合诚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6 | 代理人: | 李全旺 |
地址: | 832003 新疆维*** | 国省代码: | 新疆;6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回收 打包机 | ||
一种新型残膜回收打包机,包括悬挂机构、动力传输系统、前置清杂装置、残膜捡拾装置和残膜打包装置,所述悬挂机构后连接前置清杂装置,前置清杂装置后连接残膜捡拾装置,残膜捡拾装置后连接残膜打包装置;所述动力传输系统包括传动轴、变速箱、传动带和传动链,用于向所述前置清杂装置和残膜捡拾装置提供动力;所述前置清杂装置用于将掉落的杂质输送至田间,完成清杂工作;所述残膜捡拾装置用于将残膜挑起并最终落入残膜打包装置;所述残膜打包装置用于将回收的残膜压缩打捆,以完成回收作业。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新型残膜回收打包机,具有残膜回收率高、含杂率低、回收效率高等特点,并且对回收残膜进行压缩打捆,提高了残膜的二次利用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业机械中的农田残膜回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新型残膜回收打包机。
背景技术
地膜覆盖种植技术具有显著的保墒增产效果,在我国农作物种植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由于地膜回收不彻底,造成了严重的白色污染。随着人们对环保问题的关注,农田残膜污染治理已经逐步实施,机械化回收残膜是目前解决农田残膜污染问题的主要方法;再者,地膜是一种可循环利用材料,只有在机械化回收残膜过程中将残膜和杂质有效地分离开,才能更好的实现残膜的回收循环再利用。但是,现有的残膜回收机受集膜箱容积和搂膜弹齿挂膜能力限制,作业间距短回收残膜质地松散,含杂率高,降低了残膜的二次利用率。
综上,如何提供一种新型残膜回收打包机,减少回收残膜的含杂率,提高残膜回收效率,并对回收的残膜进行压缩打捆,以解决残膜回收后续处理问题,提高残膜的二次利用率,已经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残膜回收打包机,包括悬挂机构1、动力传输系统2、前置清杂装置3、残膜捡拾装置和残膜打包装置9,其特征在于,
所述悬挂机构1后连接前置清杂装置3,前置清杂装置3后连接残膜捡拾装置,残膜捡拾装置后连接残膜打包装置9;所述动力传输系统2包括传动轴、变速箱、传动带和传动链,用于向所述前置清杂装置3和残膜捡拾装置提供动力;
所述前置清杂装置3用于将掉落的杂质输送至田间,完成清杂工作;
所述残膜捡拾装置用于将残膜挑起并最终落入残膜打包装置9;
所述残膜打包装置9用于将回收的残膜压缩打捆,以完成回收作业。
优选的,所述残膜捡拾装置包括连接于所述前置清杂装置3后的一级残膜捡拾装置4,其将残膜挑起并沿顺时针向上输送至一级残膜捡拾装置4的末端。
优选的,所述残膜捡拾装置还包括连接在所述一级残膜捡拾装置4后的二级残膜捡拾装置6,其挑起在重力作用下的掉落至地面的残膜并沿顺时针向上输送,将残膜输送至二级残膜捡拾装置6的末端,二级残膜捡拾装置6的末端设置有风机10,残膜在自身重力和风机10的作用下最终落入残膜打包装置9。
优选的,所述残膜回收打包机还包括连接于所述一级残膜捡拾装置4和二级残膜捡拾装置6之间的地辊5,其用于支撑所述残膜捡拾装置。
优选的,通过调整所述地辊5的高度,以调节所述一级残膜捡拾装置4和二级残膜捡拾装置6的高低位置,确保残膜被捡拾。
优选的,所述前置清杂装置3内安装有螺旋输送器,所述前置清杂装置3在牵引下逆时针滚动,将一级残膜捡拾装置4挑起残膜时而掉落的杂质经旋转的螺旋输送器输送至田间。
优选的,所述螺旋输送器为单向螺旋输送器或者双向螺旋输送器。
优选的,所述残膜打包装置9包括打包圆辊94、圆辊固定板91、圆辊活动板92、传动机构93和卸膜机构95,打包圆辊94为多个且排列在一起,打包圆辊94的两端与圆辊固定板91或者圆辊活动板92连接,传动机构93与打包圆辊94连接,卸膜机构95一端与圆辊固定板91连接,另一端与圆辊活动板92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石河子大学,未经石河子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3418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