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防堵塞型高温废气的颗粒吸附器有效
申请号: | 202010534651.4 | 申请日: | 2020-06-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5921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14 |
发明(设计)人: | 不公告发明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龙杰机械装备(太仓)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0/00 | 分类号: | B01D50/00;B01D53/86;B01D53/56;B01D53/50 |
代理公司: | 徐州先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555 | 代理人: | 于浩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堵塞 高温 废气 颗粒 吸附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堵塞型高温废气的颗粒吸附器,属于废气处理技术领域,通过将气体吸附装置与嵌设板设置成嵌设式安装,向上导出的废气通过吸附筒内的吸附层组,进行多组吸附操作,有效提高了废气的吸附效果,当该吸附层组在使用一定时间后达到饱和状态,则难以继续实现气体的导通,配合由导通气体所产生冲击力而承托向上浮动的浮球,当其向上导通出的气体量所产生的浮力小于浮球的自身重力时,则浮球下沉相抵于锥形导出管的顶端部,浮球外侧壁与堵塞警报机构相接触以实现报警显示,从而更易于技术人员直观的察觉到具体哪个吸附筒内的吸附层组已经达到饱和状态,便可更换该处的气体吸附机构,同时由于是嵌设式安装,便于技术人员的更换。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废气处理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防堵塞型高温废气的颗粒吸附器。
背景技术
化工制造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高温废气成分很复杂,这种工业废气中包含大量的二氧化硫、氮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氢化合物以及氮氧化合物等,同时烟尘中还包括化工燃料的灰分、煤粒等,废气有害物质的密度大,若不进行废气吸附则不能达到安全指标排放。废气处理的常用的处理方法有燃烧法、生物法、光催化法、低温离子法、吸附法等。
目前吸附法是最常见的处理方法,以吸附方法去除高温废气中的硫化物、烟尘颗粒物等。目前吸附剂主要有颗粒或者蜂窝活性炭、活性炭纤维、分子筛、硅胶、高聚合物吸附树脂等。虽然吸附剂进行废气吸附处理效果较好,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当吸附剂吸附饱和后,不利于废气的持续通畅吸附处理,在吸附剂吸附饱和后,技术人员往往难以察觉到吸附剂的饱和状态,同时就伴随着没有及时的进行更换,吸附饱和的吸附剂难以实现正常的吸附工作,则会造成气体流通堵塞,这就严重影响废气处理效率。
为此,我们提出一种防堵塞型高温废气的颗粒吸附器来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发明内容
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堵塞型高温废气的颗粒吸附器,通过将气体吸附装置与嵌设板设置成嵌设式安装,向上导出的废气通过吸附筒内的吸附层组,进行多组吸附操作,有效提高了废气的吸附效果,当该吸附层组在使用一定时间后达到饱和状态,则难以继续实现气体的导通,配合由导通气体所产生冲击力而承托向上浮动的浮球,当其向上导通出的气体量所产生的浮力小于浮球的自身重力时,则浮球下沉相抵于锥形导出管的顶端部,浮球外侧壁与堵塞警报机构相接触以实现报警显示,从而更易于技术人员直观的察觉到具体哪个吸附筒内的吸附层组已经达到饱和状态,便可更换该处的气体吸附机构,同时由于是嵌设式安装,便于技术人员的更换。
2.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防堵塞型高温废气的颗粒吸附器,包括上下嵌设连接的上吸附箱和下喷淋箱,所述下喷淋箱的顶端设有导气口,所述导气口的侧壁上环形安装有多个喷淋嘴,所述下喷淋箱的外侧壁上设有进气管,所述上吸附箱的外侧壁上设有与多个喷淋嘴相连通的进水管,所述上吸附箱靠近顶端部固定连接有嵌设板,所述嵌设板位于导气口上方,所述嵌设板上嵌设连接有多个气体吸附装置,所述嵌设板上开设有用于气体吸附装置套设用的套设腔,所述气体吸附装置包括位于套设腔上方的上套设板,所述上套设板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嵌设于套设腔内部的下套设筒,所述下套设筒的内部套设有吸附筒,所述吸附筒内填充有吸附层组,所述下套设筒的顶端部固定连接有锥形导出管,所述锥形导出管的顶端贯穿下套设筒、上套设板并延伸向上,所述锥形导出管顶端设有带有浮杆的浮球,所述浮杆的底端延伸至吸附筒内,所述锥形导出管的顶端两侧均安装有与浮球位置对应的堵塞警报机构,所述浮球的外侧壁与堵塞警报机构的内壁相挤压衔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龙杰机械装备(太仓)有限公司,未经龙杰机械装备(太仓)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3465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