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三极发光管外延结构及三极发光芯片有效
申请号: | 202010535446.X | 申请日: | 2020-06-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3450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21 |
发明(设计)人: | 郭太良;吴朝兴;张永爱;周雄图;王堃;刘晔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州大学;闽都创新实验室 |
主分类号: | H01L33/38 | 分类号: | H01L33/38;H01L33/40;H01L33/12;H01L33/06;G09F9/33;G09G3/32 |
代理公司: | 福州元创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100 | 代理人: | 陈明鑫;蔡学俊 |
地址: | 350108 福建省福州市***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三极 发光 外延 结构 芯片 | ||
1.一种三极发光管外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从下到上依次设置的衬底、缓冲层和半导体层;所述半导体层包括依次堆叠的第一半导体层、第二半导体层、第三型半导体层、发光层、第四半导体层;所述缓冲层紧邻第一半导体层或第四半导体层;
所述第一半导体层掺杂浓度比所述第二半导体层的掺杂浓度高1至5个数量级;
还包括从第一半导体层引出的第一接触电极、从第二半导体层引出的第二接触电极和从第四半导体层引出的透明第三接触电极;
所述的第一接触电极、第二接触电极、第三接触电极分别和第一半导体层、第二半导体层、第四半导体层形成欧姆接触;
当第一半导体层为N型半导体层、第二半导体层为P型半导体层、第三型半导体层为N型半导体层、第四半导体层为P型半导体层时,施加在第一接触电极和第二接触电极之间的电压信号为正极性,即第二接触电极的电位高于第一接触电极的电位;施加在第一接触电极和第三接触电极之间的电压为正极性,即第三接触电极的电位高于第一接触电极的电位;当第一半导体层为P型半导体层、第二半导体层为N型半导体层、第三型半导体层为P型半导体层、第四半导体层为N型半导体层时,施加在第一接触电极和第二接触电极之间的电压信号为负极性,即第二接触电极的电位低于第一接触电极的电位;施加在第一接触电极和第三接触电极之间的电压为负极性,即第三接触电极的电位低于第一接触电极的电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三极发光管外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半导体层为N型半导体层、第二半导体层为P型半导体层、第三型半导体层为N型半导体层、第四半导体层为P型半导体层;或者第一半导体层为P型半导体层、第二半导体层为N型半导体层、第三型半导体层为P型半导体层、第四半导体层为N型半导体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三极发光管外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第三、第四半导体层的主体材料包括但不限于GaAs、InP、GaP、GaN、ZnSe、SiC、Si、ZnSe无机半导体材料,CuPc、Alq3有机半导体材料;所述的第二半导体层的主体材料包括但不限于三维材料GaAs、GaP、GaN、ZnSe、SiC、Si、ZnSe,二维材料石墨烯、二维黑磷、二维MoS2、CNT网络,有机半导体材料CuPc、Alq3。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三极发光管外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层包括不限于多量子阱有源层及用以提高载流子复合效率的功能层,具有发光功能的有机薄膜及用于提高载流子复合效率的功能层,具有发光功能的纳米材料薄膜及用于提高载流子复合效率的功能层。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三极发光管外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半导体层的厚度为0.0005μm至2μ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三极发光管外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半导体层的厚度为0.5μm至5μm,所述第三型 半导体层的厚度为0.5μm至5μm,所述第四半导体层的厚度为10nm至2000n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州大学;闽都创新实验室,未经福州大学;闽都创新实验室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35446.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