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土壤修复的水平可渗透反应墙有效
申请号: | 202010535797.0 | 申请日: | 2020-06-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4048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17 |
发明(设计)人: | 甘信宏;刘见波;张琨;徐建;粟丰;刘国强;李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天津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B09C1/08 | 分类号: | B09C1/08;B09C1/10;B01D53/84 |
代理公司: | 合肥中谷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46 | 代理人: | 洪玲 |
地址: | 2100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土壤 修复 水平 渗透 反应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土壤修复的水平可渗透反应墙。该用于土壤修复的水平可渗透反应墙,包括水平植物降解墙与水平微生物降解墙,所述水平微生物降解墙覆盖于污染土壤层的上方,所述水平植物降解墙覆盖于水平微生物降解墙的上方,所述水平微生物降解墙包括降解菌,所述水平植物降解墙包括培养土层与植物层,所述水平植物降解墙内插入有渗透管件,所述渗透管件的末端插入至污染土壤层内,渗透液通过所述渗透管件渗透至污染土壤层内;所述渗透管件包括外管管身,所述外管管身的下端设置有转头,所述外管管身的外表面开设有渗透孔;该用于土壤修复的水平可渗透反应墙,结构简单,使用灵活,修复效果强,便于推广使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土壤修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土壤修复的水平可渗透反应墙。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对于土壤修复使用可渗透反应墙来修复的例子很多,如华北电力大学提出的专利号为201210289473.9的专利中,提出了《一种臭氧-可渗透反应墙修复系统》,其通过臭氧发生器对石油污染的地下水污染带地下水进行臭氧强化曝气后,在地下水水流的下方安装可渗透反应墙来处理,而该方法着重在臭氧发生器对污水臭氧强化曝气阶段,而在后面的渗透反应墙的处理方式上没有变化,而且该方法只适用于石油污染地区的地下水污染带进行处理,并不能有效解决山地、丘陵地带等隔水层较完整的有机污染场地。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提供了一种煤矿酸性废水井下原位修复的生物可渗透反应墙系统,将生物可渗透反应墙体的结构变为4层,在传统PRB的基础上,以麦饭石固定混合硫酸盐还原菌构建了具有生物强化功能的新型PRB,以此来解决煤矿中的酸性废水问题。但该方法中强调对于酸性废水的处理,即便是改变了生物可渗透反应墙体的结构,也是对于如何更好的处理酸性废水的问题上进行解决,然而对于其他类型污染的处理并不能很好的解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设计合理的用于土壤修复的水平可渗透反应墙。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一种用于土壤修复的水平可渗透反应墙,包括水平植物降解墙与水平微生物降解墙,所述水平微生物降解墙覆盖于污染土壤层的上方,所述水平植物降解墙覆盖于水平微生物降解墙的上方,所述水平微生物降解墙包括降解菌,所述水平植物降解墙包括培养土层与植物层,所述水平植物降解墙内插入有渗透管件,所述渗透管件的末端插入至污染土壤层内,渗透液通过所述渗透管件渗透至污染土壤层内。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渗透管件包括外管管身,所述外管管身的下端设置有转头,所述外管管身的外表面开设有渗透孔。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外管管身的内部转动连接有转动管,所述转动管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内置外壳管,所述内置外壳管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有压缩弹簧,所述压缩弹簧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渗透插管,所述渗透插管与渗透孔为同一水平面。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渗透插管的外表面开设有漏孔,所述渗透插管的末端与转动管之间设置有伸缩管,所述转动管为空心管,渗透液从转动管的上端灌入,经过伸缩管流入渗透插管内,通过漏孔流出。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渗透插管的外表面开设有漏孔,所述渗透插管的末端固定连接有输液分管,所述输液分管插入转动管内部,所述转动管的内壁表面活动连接有转动滚轮,所述输液分管接触转动滚轮连接有输液主管,所述输液主管穿出转动管的上端外表面,渗透液从输液主管灌入,流入输液分管进入渗透插管内,通过漏孔流出。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转动管的内部设置有内衬管,所述输液主管位于内衬管与转动管的内表面之间。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外管管身的外表面设置有上置沿板,所述上置沿板与转动管的外表面开设有固定螺孔,所述上置沿板通过固定螺孔与转动管螺栓连接。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外管管身的内壁接触有封孔板,所述封孔板与内置外壳管固定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天津师范大学,未经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天津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3579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