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污水处理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0537750.8 | 申请日: | 2020-06-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9900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07 |
发明(设计)人: | 侯锋;张婷;曹效鑫;邵彦青;庞洪涛;白强;李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筑信水务环境产业有限公司;国投信开水环境投资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3/34 | 分类号: | C02F3/34;C02F3/30;C02F101/30;C02F101/16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宏宇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463 | 代理人: | 严诚 |
地址: | 550000 贵州省贵阳市贵阳国家高新技***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污水处理 系统 | ||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污水处理系统,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本申请的污水处理系统的第一处理装置中填充有第一生物膜填料,并且第一生物膜填料的填充率达到50%以上。由于第一生物膜填料的填充率较高,因此能够形成过滤床,能够吸附过滤掉污水中悬浮固体,有利于后续对污水的深度净化。高填充率的第一生物膜填料,能够降低第一处理装置内的流动性,使得第一处理装置内局部出现缺氧状态,有利于实现反硝化脱氮,减少污水中的氮含量。第一处理装置底部的污泥发生内碳源释放,可供反硝化过程利用,节省了外部碳源。本申请的污水处理系统能够对污水中的悬浮固体起到较好的除效果,并兼具较好的脱氮效果,其节省占地,可适用于地下式污水处理厂。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污水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人口的增加,水环境污染成为急需解决的重点污染问题。对于碳氮比(C/N)较低的污水,传统的污水处理工艺在无外加碳源的情况下脱氮效果不佳,如果投加碳源,其费用较高。如果污水处理厂进水的悬浮固体量(SS)较高,或者普通处理工艺的出水具有较高的悬浮固体量,那么会为后续深度处理增大了难度。现有的污水处理系统、装置对污水中的悬浮固体处理效果较差。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包括提供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其能够对污水中的悬浮固体起到较好的除效果,并兼具较好的脱氮效果。
本申请的实施例可以这样实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包括第一处理装置,第一处理装置具有容纳污水的腔室,第一处理装置设置有进水口和出水口,第一处理装置的腔室内具有第一生物膜填料,第一生物膜填料的填充率为50%以上,以使所述第一生物膜填料在所述第一处理装置内处于运动受限状态。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处理装置在靠近其底部的侧壁上设置有排泥口,出水口开设在第一处理装置靠近其顶端的侧壁上。在可选的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处理装置的排泥方式也可以是反冲洗等。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生物膜填料包括高密度聚乙烯、聚乙烯、聚苯乙烯中的至少一种。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生物膜填料的填充率为60%~75%。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生物膜填料的比重为0.8~1.2。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生物膜填料的比表面积≥200m2/m3,孔隙率为50%~90%。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污水处理系统还包括第二处理装置,第二处理装置具有容纳污水的腔室,第二处理装置位于第一处理装置的上游并与第一处理装置连通,第二处理装置设置有进水口,第一处理装置的腔室与第二处理装置的腔室之间通过过滤组件分隔,第一处理装置的腔室中具有第二生物膜填料。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二生物膜填料的填充率为10%~50%。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二处理装置内设置有曝气装置。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过滤组件包括金属筛网或者穿孔板,其中,金属筛网的网孔尺寸以及穿孔板的穿孔尺寸小于第一生物膜填料和第二生物膜填料的尺寸,可选的,孔隙率在40%-55%。
本申请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包括:
本申请实施例的污水处理系统包括第一处理装置,第一处理装置中填充有第一生物膜填料,并且第一生物膜填料的填充率达到50%以上。在污水处理过程中:
(1)第一生物膜填料不仅通过表面的微生物对污水中的有机物进行吸附分解,并且由于第一生物膜填料的填充率较高,因此能够形成过滤床,能够吸附、过滤掉污水中大量的悬浮固体。减少污水中大量的悬浮固体(降低SS),有利于后续的对污水的深度净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筑信水务环境产业有限公司;国投信开水环境投资有限公司,未经贵州筑信水务环境产业有限公司;国投信开水环境投资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3775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