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新风空调的控制方法及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0538246.X | 申请日: | 2020-06-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2094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29 |
发明(设计)人: | 陈超;杨健廉;纪名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F11/32 | 分类号: | F24F11/32;F24F11/61;F24F11/64;F24F11/74;F24F11/52;F24F11/526;F24F110/70;F24F120/10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黄海英 |
地址: | 519070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风 空调 控制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风空调的控制方法及装置。其中,该方法包括:在新风空调运行第一预设时间后,通过二氧化碳检测装置检测所述新风空调所控制区域内的二氧化碳浓度,得到二氧化碳浓度一;经过第二预设时间后,通过二氧化碳检测装置检测所述新风空调所控制区域内的二氧化碳浓度,得到二氧化碳浓度二;计算所述二氧化碳浓度一和所述二氧化碳浓度二的差值,得到二氧化碳浓度变化值;根据所述二氧化碳浓度变化值与预设阈值的比较结果,对所述新风空调的风档进行控制。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新风控制方法无法在二氧化碳检测装置失效的情况下进行新风控制的技术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控制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新风空调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智能化空调的不断普及,空调系统添加新风功能的机型越来越多。例如,相关技术中采用空气质量传感器或二氧化碳检测装置通过固定装置固定于室内机机壳的内侧,检测室内的空气质量,以此控制新风系统。然而,如检测装置失效,新风控制方式存在失效情况,导致室内空气质量变差。
针对上述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新风空调的控制方法及装置,以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新风控制方法无法在二氧化碳检测装置失效的情况下进行新风控制的技术问题。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新风空调的控制方法,包括:在新风空调运行第一预设时间后,通过二氧化碳检测装置检测新风空调所控制区域内的二氧化碳浓度,得到二氧化碳浓度一;经过第二预设时间后,通过二氧化碳检测装置检测新风空调所控制区域内的二氧化碳浓度,得到二氧化碳浓度二;计算二氧化碳浓度一和二氧化碳浓度二的差值,得到二氧化碳浓度变化值;根据二氧化碳浓度变化值与预设阈值的比较结果,对新风空调的风档进行控制。
可选的,根据二氧化碳浓度变化值与预设阈值的比较结果,对新风空调的风档进行控制包括:若比较结果为二氧化碳浓度变化值小于预设阈值,则确定二氧化碳检测装置正常运行,同时控制新风空调的风档正常运行;若比较结果为二氧化碳浓度变化值不小于预设阈值,则确定二氧化碳检测装置失效,确定二氧化碳检测装置失效前的区域内的空气质量情况,依据空气质量情况对新风空调的风档进行控制。
可选的,依据空气质量情况对新风空调的风档进行控制包括:若空气质量情况指示空气质量为优,则保持新风空调的风档不变;若空气质量情况指示空气质量不是优,则将新风空调的风档调至最高风档。
可选的,确定二氧化碳检测装置失效之后,方法还包括:采用预设提醒方式触发提醒信息,以提示二氧化碳检测装置失效,其中,预设提醒方式为以下至少之一:灯光、震动、声音。
可选的,确定二氧化碳检测装置失效之后,方法还包括:采用红外检测装置确定区域内目标对象的数量;基于区域内目标对象的数量对新风空调的风档进行控制。
可选的,基于区域内目标对象的数量对新风空调的风档进行控制包括:若区域内目标对象的数量大于预设数量,则将新风空调的风档调至最高风档;若区域内目标对象的数量不大于预设数量,则保持新风空调的风档不变。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新风空调的控制装置,包括:第一获取模块,用于在新风空调运行第一预设时间后,通过二氧化碳检测装置检测新风空调所控制区域内的二氧化碳浓度,得到二氧化碳浓度一;第二获取模块,用于经过第二预设时间后,通过二氧化碳检测装置检测新风空调所控制区域内的二氧化碳浓度,得到二氧化碳浓度二;计算模块,用于计算二氧化碳浓度一和二氧化碳浓度二的差值,得到二氧化碳浓度变化值;控制模块,用于根据二氧化碳浓度变化值与预设阈值的比较结果,对新风空调的风档进行控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3824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