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波浪滑翔器的电磁信道监测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10538365.5 | 申请日: | 2020-06-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1735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02 |
发明(设计)人: | 杨坤德;王淑文;杨帆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北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B63H21/17 | 分类号: | B63H21/17;B63B35/00;B63C11/34;G01W1/02;G01D21/02 |
代理公司: | 西安凯多思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61290 | 代理人: | 王鲜凯 |
地址: | 710072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波浪 滑翔 电磁 信道 监测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蒸发波导监测系统的波浪滑翔器,通过搭载在波浪滑翔器上的蒸发波导电磁信道监测系统,建立近海面信道监测链路,根据应用需求,规划波浪滑翔器运动路径,得到指定海区、指定频率的信道监测数据及海洋气象数据,并通过北斗通信技术,将实时监测的数据信息传输至岸基服务平台,利用蒸发波导反演、插值等算法,得到大面积区域蒸发波导分布特性,具有监测面积广、续航时间长、实时准确等优点,最终可实现海量基础数据积累、海洋环境实时监控、海洋监测数据共享,为海洋及电磁环境探测、频谱管理、电子系统辅助决策等提供数据支持与技术支撑。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近海面蒸发波导、海洋工程、海上电磁波传播、海上监测等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具有蒸发波导监测系统的波浪滑翔器,用于近海面区域蒸发波导电磁信道监测。
背景技术
蒸发波导是一种固有的物理现象,蒸发波导对近海面电磁波传播具有重要影响,能够使电磁波在近海面进行超视距传输,对雷达、通信、电子对抗等无线电系统的性能影响重大,准确掌握近海面蒸发波导分布特性尤为关键。
现有的电磁信道监测手段难以实现大面积、长时间、实时的蒸发波导信道监测,利用大型船只进行监测,往往存在监测成本高、监测时效性差、船体本身电磁环境复杂、天线易受遮挡等缺点。波浪滑翔器是一种新型海洋无人航行器,完全依靠波浪能和太阳能作为动力推进、电力来源,克服了大范围、长航时的难题,具有续航能力强、自主控制、绿色环保、经济实惠等优点,因此可以利用波浪滑翔器作为蒸发波导信道监测的载体,提前规划监测路径,自主完成蒸发波导信道监测。
发明内容
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为了避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发明提出一种具有蒸发波导监测系统的波浪滑翔器,多台波浪滑翔器组成蒸发波导信道监测。
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波浪滑翔器的电磁信道监测系统,包括水上船体部分和水下牵引机;所述的水上船体部分包括太阳能电池板、配重、上浮体、水密接头、机箱盖、电池组、传感器舱、吊点、稳定舵;所述的水下牵引机包括柔性吊缆、牵引机主梁、摆动机翼、螺旋桨模块、电机、转向尾舵、电子罗盘;水上船体部分和水下牵引机通过柔性吊缆连接,由水下牵引机通过柔性吊缆牵引水上船体部分航行前进;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蒸发波导信道监测模块:控制器模块2-9、微波信道监测机箱模块2-8、天线模块、气象数据采集模块、北斗定位通信模块2-7和云台摄像机模块2-6;控制器模块2-9和微波信道监测机箱模块2-8置于船舱太阳能电池板下方,天线模块、气象数据采集模块的自动气象站2-5、北斗定位通信模块2-7和云台摄像机模块2-6置于船舱太阳能电池板上方,气象数据采集模块的海水温度传感器2-10位于上浮体1-3的舱底;所述微波信道监测机箱模块2-8内包括信号源、频谱仪、隔离器、功率放大器、环形器和低噪声放大器;所述蒸发波导信道监测模块内电路信号流关系为:控制器模块2-9接收北斗定位通信模块2-7的指令,将指令通过微波信道监测机箱模块2-8内的发送信号源、发送隔离器和功率放大器,再经过环形器传至天线模块的天线并发送,天线接收的信号经过环形器,再通过接收隔离器、接收信号源和频谱仪传至控制器模块2-9;同时,控制器模块2-9接收自动气象站2-5、海水温度传感器2-10和云台摄像机模块的数据,并将这些数据上传至北斗定位通信模块2-7。
所述控制器模块2-9选用工业级小型工控机。
所述天线模块包括天线罩2-1、全向天线2-2、稳定平台2-3和可伸缩天线杆2-4;稳定平台2-3位于可伸缩天线杆2-4顶端,稳定平台2-3上设有全向天线2-2,全向天线2-2外部设有天线罩2-1。
所述天线罩2-1采用聚氯乙烯PVC材料。
所述全向天线2-2的工作频率选择在2~20GHz,极化方式为水平极化。
所述自动气象站2-5采用AIRMAR自动气象站。
所述海水温度传感器2-10采用接触式海水温度传感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北工业大学,未经西北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3836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