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β-环糊精类衍生物作为助凝剂在生活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010542072.4 | 申请日: | 2020-06-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46597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11 |
发明(设计)人: | 武圆圆;申健;梁宁宁;张荣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滨州智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04 | 分类号: | C02F9/04;C02F101/30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刘颖 |
地址: | 256511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环糊精 衍生物 作为 助凝剂 生活 饮用 水处理 中的 应用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生活饮用原水的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向原水施加混凝剂和助凝剂进行混凝,然后沉淀、分离,得到处理后的出水;所述混凝剂为聚合氯化铝,所述助凝剂选自β‑环糊精类衍生物。本发明采用安全、无毒的β‑环糊精类衍生物为助凝剂,与无机高分子絮凝剂聚合氯化铝复合使用,通过吸附、络合、离子交换和絮凝沉降作用,对生活饮用原水中的一些悬浮颗粒、胶体和有机物进行有效吸附、絮凝和沉降,能够显著降低出水浊度,使出水浊度达到1NTU以下,解决了低温低浊水难处理的问题,可实现产业化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活饮用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β-环糊精类衍生物作为助凝剂在生活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即一种生活饮用原水的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饮用水处理工艺针对的是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标准中三类标准的原水,通常黄河或长江水作为原水,经过水库初沉、水厂混凝反应、沉淀过滤、消毒等一系列工序步骤,处理成能够满足城乡居民生活用水需求,即处理后的出厂水水质必须完全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标准。
上述的原水经初级沉淀后进入水库,一般由渠首一级泵站提水加压,然后输送至水厂进行混凝等处理工序。图1是现有一些水厂的处理流程示意图,其中,原水在管道中被加入混凝剂(聚合氯化铝,PAC),使胶体颗粒间静电斥力减小,完成水中胶体颗粒脱稳过程。原水进入反应池后,脱稳胶体颗粒相互碰撞、凝聚,结成较大的絮体,从而完成在反应池的絮凝过程。絮凝后的原水进入平流沉淀池,积聚絮凝体在重力作用下逐渐下沉;上层清水可由排水管道通往普通快滤池,沉积在反应池内的污泥则由地沟排至厂区外。
上述的滤前水在滤池中经过吸附作用后进入出水管,进一步去除了水中未能沉淀的胶体等悬浮物,且水中有机物、细菌将随浊度降低而大量去除。此外,滤池经过一段时间使用后,滤料孔隙逐渐被杂质堵塞,此时需进行反冲洗。反冲洗过程由气冲、水冲两阶段组合而成;杂质随反冲水排出至回收池。反冲用水进入回收池经沉淀,清水可通过回收泵抽至反应池回用,污泥由地沟排至厂区外。滤后水在清水池入口处加入氯水混合物,通过加氯作用去除水中残存的致病微生物。当处理含有有机物腐殖质的高色度原水时,需再进行一次加氯;在加药同时加入氯气,对有机物进行氧化、杀死藻类,促进混凝作用。清水池内的净化水可由二泵房开泵提出,送至各用水企业。
目前,低温低浊时期的饮用水处理一直是行业难题。经水库引入的原水浊度通常在3-7NTU;在低温低浊期,按照传统工艺中选用聚合氯化铝作为絮凝剂处理水质,出水浊度最高时能达4NTU,这远远超出了浊度≤1NTU的饮用水标准限值。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生活饮用原水的处理方法,采用本申请提供的处理方法,可使低温低浊时期出水的浊度达标,从而解决低温季节饮用水出水浊度高的问题。
本发明提供一种生活饮用原水的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向原水施加混凝剂和助凝剂进行混凝,然后沉淀、分离,得到处理后的出水;
所述混凝剂为聚合氯化铝,所述助凝剂选自β-环糊精类衍生物。
优选地,所述原水为低温低浊水。
优选地,所述处理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在原水管道向原水施加混凝剂和助凝剂,通过水力作用进行混凝;
经过所述混凝的原水进行沉淀,然后将沉淀形成的上层清水进行过滤,得到处理后的出水。
优选地,所述助凝剂选自羟丙基β-环糊精、磺丁基β-环糊精、羟丁基β-环糊精、羧甲基β-环糊精和甲基β-环糊精中的一种或多种。
优选地,所述混凝剂在原水中的浓度在25ppm以内。
优选地,所述助凝剂在原水中的浓度在1ppm以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滨州智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山东滨州智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4207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