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吸收锌基合金载药支架在审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2010547118.1 申请日: 2020-06-16
公开(公告)号: CN111603284A 公开(公告)日: 2020-09-01
发明(设计)人: 宋丽;宋坤;赵志义;苏文;付平;刘江 申请(专利权)人: 湖南华耀百奥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主分类号: A61F2/90 分类号: A61F2/90;A61L31/14;A61L31/16;A61L31/02;A61L31/10;A61L31/04;A61L31/06
代理公司: 长沙轩荣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3235 代理人: 黄艺平
地址: 410600 湖南省长沙*** 国省代码: 湖南;43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吸收 合金 支架
【说明书】: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吸收锌基合金载药支架,所述可吸收锌基合金载药支架为网管式支架,由多个支撑单元和连接杆组成,表面设有搭载药物的载药涂层;可吸收锌基合金载药支架两端的支撑单元由多个n形花冠弧形波单元组成,可吸收锌基合金载药支架中间的支撑单元由多个n形花冠弧形波单元与m形花冠弧形波单元组成。本发明制备的支架因基体材料锌合金较优越的耐腐蚀性能,能克服降解速率与血管重建不匹配的缺陷;药物涂层结构能控制药物释放,抑制内膜增生,有效治疗病变血管;特殊的结构设计使支架具有良好力学性能、扩张性能和柔顺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吸收锌基合金载药支架。

背景技术

自1977年世界上首例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由Gruentzing教授完成后,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开始迅速发展,四十多年来先后经历了球囊扩张时代,裸金属支架时代和药物洗脱支架时代。其中金属支架在应用过程中作为“异物”永久性存留体内,激发了人体内的自我排异反应,晚期支架内部血栓形成等并发症会导致支架再狭窄,已成为影响临床效果的主要原因。随着材料学的发展,一种全新的治疗理念应运而生,利用可吸收材料制作支架,在植入初期,有效的支撑病变血管,避免血管塌缩和负性重构,在完全吸收后,又可避免永久性植入的金属支架所带来的的一系列不良后果。而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杜克大学的Stack等人就提出由高分子材料编织成生物降解支架,日本研制的Igaki-Tamai支架则是首例植入人体的可生物降解的支架(Current Interventional Cardiology Reports,2001,3:10-17)。目前生物可吸收支架的研究方向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可吸收高分子支架,另一种是可吸收金属支架。

可吸收高分子支架方面,以雅培的BVS为代表,然而雅培第一代BVS的长期临床结果备受争议,目前已经退市。当前研究的可吸收高分子支架仍然存在一些弊端,比如为了能使血管内膜形成完整,避免支架内血栓形成,需要寻找合适的与血管修复相匹配的支架降解周期;同时还应考虑到由于聚合物材料强度较低,更容易回缩,导致支架材料相对松散,支撑力不足,限制了在小血管的使用,且聚合物支架为了达到和金属支架相近的支撑力,支架丝会更为粗大,这样就会带来血流受阻和内皮化延迟的不良结果;此外聚乳酸本身的降解产物可导致局部血管壁呈酸性,也从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血管壁炎症。

可吸收金属支架方面,目前主要包括铁合金支架和镁合金支架。铁基可降解支架的相关专利有CN 101496910 A和CN 102228721 A,镁基可降解支架相关专利有CN101708140 A、CN101468216 A和CN102488932 A。然而镁合金支架表现较快的降解速率,而铁合金支架表现较慢的降解速度,均不利于病变血管的功能重建,需要通过改进材料或支架结构来控制形成匹配血管重构的降解速度,且仍有学者对镁合金支架降解速率过快及过程中氢气的的释放造成细胞毒性和全身毒性等问题表示担心;而纯铁支架在体内的降解实际上是一个腐蚀的过程,有学者提出其局部会积累的大量腐蚀物如氧化铁,而氧化铁实际上是不容易降解的,会产生细胞排异,代谢的速率较慢,影响血管功能重构。

锌合金支架的概念于2013年提出。锌是人体必需的元素之一,参与机体内所有生理代谢过程。研究发现锌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虽然纯锌的拉伸强度较差,但加入少量其他金属成为合金后,其降解性能和力学性能优于镁合金,具有潜在的研究价值。目前,关于锌合金可吸收支架鲜见报道。Bowen等首先进行了锌丝在动物体内组织相容性试验,探讨了锌作为支架材料的良好的生物相容性(AdvancedMaterials,2013,25(18):2577-2582)。而具体关于锌及锌合金的支架的设计目前也鲜见报道,专利CN 201510225156.4报道了一种可降解锌基微孔载药支架及其制备方法,在锌及锌合金支架表面设计了均匀的微孔,并涂覆有抗细胞增生功效的药物,通过载药微孔控制释放药物,微孔大小为300~800nm,深度为180~240nm,但有相关学者对这种微孔式的不带聚合物涂层的载药结构设计的药物缓释效果存在质疑。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华耀百奥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湖南华耀百奥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4711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