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排泥设施有效
申请号: | 202010548621.9 | 申请日: | 2020-06-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4109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07 |
发明(设计)人: | 王珏;郝唯;靳志强;刘利军;李东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交第三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21/24 | 分类号: | B01D21/24;B01D21/04;B01D21/30;C02F1/52 |
代理公司: | 北京远大卓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69 | 代理人: | 卞静静 |
地址: | 100011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设施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排泥设施,包括:第一排泥管,一侧设置有第一吸泥口;第二排泥管,与第一排泥管平行设置,一侧设置有第二吸泥口;第一堵塞部,第一伸缩机构在第一驱动机构的驱动下沿垂直于第一排泥管的方向进行往复移动,第一堵塞部可旋转地连接于第一伸缩机构的顶端;第二堵塞部,每个第二吸泥口处对应设置一第二堵塞部;真空泵,分别与第一排泥管和第二排泥管的一端各自连通;推泥机构,第一排泥管和第二排泥管的内部各自设置有至少一个推泥机构;总管道,其分别与第一排泥管和第二排泥管的另一端各自分别连通。本发明节约能源、操作简单、结构精巧,无需振动即可将污泥从排泥管内彻底清除干净,降低了资源消耗,提高了工作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领域,涉及一种排泥设施。
背景技术
自来水的净化及其他领域的水处理系统中,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及其他沉淀物最终都沉积到沉淀池中,并通过排泥设施进行清理,将沉淀池中的污泥运走。然而,现有的污泥排泥设备一般体积较大,占地面积大,操作复杂,运行管理费用高,能耗大,需提供较大的负压才能够将污泥吸进排泥管,并且,在排泥管内清除的污泥后,存在容易留下管壁残留的现象,导致排泥管内径越来越小,影响后续的吸泥负载,从而导致排泥效率极大降低的问题。因此,亟需提供一种操作简单、适应性广的排泥设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解决至少上述问题和/或缺陷,并提供至少后面将说明的优点。
本发明还有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排泥设施。
为此,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排泥设施,包括:
第一排泥管,其一侧沿其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一吸泥口,每个所述第一吸泥口的外部连接一延伸部;
第二排泥管,其与所述第一排泥管平行设置,所述第二排泥管的一侧沿其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二吸泥口,所述第二排泥管的另一侧通过若干根连接杆与所述第一排泥管的另一侧连接,且在水平方向上,所述第一排泥管和第二排泥管相距一定距离;
第一堵塞部,其设置有多个,每个所述第一吸泥口处对应设置一第一堵塞部,每个所述第一堵塞部通过第一伸缩机构固定于每个所述第一吸泥口的一侧,且所述第一堵塞部的外围包裹有一圈弹性材料,所述第一伸缩机构在第一驱动机构的驱动下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排泥管的方向进行往复移动,所述第一堵塞部可旋转地连接于所述第一伸缩机构的顶端;
第二堵塞部,其也设置有多个,每个所述第二吸泥口处对应设置一第二堵塞部,每个所述第二堵塞部通过第二伸缩机构固定于每个所述第二吸泥口的一侧,所述第二伸缩机构在第二驱动机构的驱动下沿平行于所述第二排泥管的方向进行往复移动,以开启或封闭所述第二堵塞部;
真空泵,其分别通过气体管道与所述第一排泥管和第二排泥管的一端各自连通;
推泥机构,所述第一排泥管和第二排泥管的内部各自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推泥机构,所述推泥机构包括一环形板体和驱动所述环形板体沿所述第一排泥管或第二排泥管的长度方向移动的第三驱动机构,所述环形板体的外边缘设置有刷毛部;
总管道,其分别与所述第一排泥管和第二排泥管的另一端各自分别连通,接收污泥。
优选的是,所述的排泥设施,还包括:
控制器,其与所述第一驱动机构、第二驱动机构、第三驱动机构和真空泵各自分别连接,控制所述第一驱动机构、第二驱动机构、第三驱动机构和真空泵的开启和关闭。
优选的是,所述的排泥设施中,所述第一排泥管和第二排泥管的规格相同。
优选的是,所述的排泥设施中,每根第一排泥管上的第一吸泥口的数量少于每根第二排泥管上的第二吸泥口的数量,所述第一吸泥口和第二吸泥口的直径相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交第三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未经中交第三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4862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3C产品转架设备及转架方法
- 下一篇:高强度大体积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