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感应充电装置的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549203.1 | 申请日: | 2020-06-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33554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02 |
发明(设计)人: | 马库斯·怀特兹劳斯基;沃尔克·沙尔 | 申请(专利权)人: | 马勒国际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F41/04 | 分类号: | H01F41/04;H01F38/14;B29C45/14;H02J7/00;H02J50/10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信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35 | 代理人: | 李宏悦 |
地址: | 德国斯***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感应 充电 装置 制造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感应充电装置(1)的制造方法,其中,将铁素体(2)和由织带(3)缠绕的线圈插入到模具(4)中,以低压铸造法或者挤压转移成型法或者注射成型法,通过塑料(5)至少部分地包住所述铁素体(2)和所述织带(3)。由此,能够以更加有力的成本并且更简单地制造充电装置(1)。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感应充电装置的制造方法。本发明还涉及一种根据该方法制造的感应充电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同样在智能手机或者其他电气设备的无线充电中,感应充电装置正在变得越来越广泛。本质上,这样的感应充电装置由能够电激励的线圈和铁素体组成,其中通过线圈的激励而产生磁场,经由所述磁场能够传递能量。铁素体和线圈通常被注塑到塑料的铸模材料中,从而能够将两个部件二者在彼此间具有预定距离保持,并且同时能够以保护的方式将它们布置在塑料中。这样的铸造通常在具有空腔的对应的外壳中进行,其中所使用的铸模材料需要达到24小时的较长的硬化时间,凭此设置了长的周期时间,因为感应充电单元需要被立即存储直到完成能够铸模材料的负荷支承。另外,需要通过助黏剂或者等离子方法对外壳(织带或者线圈以及铁素体插入并且铸造在外壳中)进行预处理,从而能够确保铸模材料的最佳粘合。在此外壳作为用于铸模材料的丢弃的模壳是需要的,并且增加了部件的种类。此外,已知的铸模材料在加工期间散发出容积,例如,这转而需要特别的职业安全措施,诸如抽吸。而且无气泡铸造是困难的。此外,这样的铸造装置是昂贵的,并且维修频繁的。这尤其是还在于针对每种感应充电装置将单独提供外壳。这样的铸造的另外的缺点在于只具有大约60HV的硬度的较软的铁素体在感应充电装置的安装或者随后的操作期间能够撕开,并且由此能够导致能够传递的充电容量的减少。
发明内容
本发明因此关于如下问题:针对感应充电装置的制造指出一种改进的方法,其尤其是克服了至少一些从现有技术已知的缺点。
根据本发明,该问题由独立权利要求1的主题解决。有益的实施例为从属权利要求的主题。
本发明基于如下的主要构思:首先不再像迄今为止那样将感应充电器的铁素体和线圈布置在外壳中并且通过只缓慢硬化的铸模材料将它们包住,而是通过塑料,以低压铸造法或者以挤压转移成型法或者以注塑成型法将铁素体和由织带缠绕的线圈至少部分地包住,并且由此能够实现较快的周期时间以及与之相关的低制造成本。通过根据本发明的方法,例如通过低压铸造法、挤压转移成形或者注塑成型法,导致周期时间只有大约2分钟,这意味着是迄今为止在铸造中所需的达到24小时的周期时间的非常小的一部分。此外,也能够实现零件种类的减少,因为能够完全免除迄今为止作为用于铸模材料的丢弃的模壳所需的外壳。在低压铸造法中,在注塑成型法中或者在挤压转移成型法中,另外也能够实现无气泡制造,凭此能够明显地提高所制造的感应充电装置的质量。整体地,相比于传统的铸造设备,也能够分别明显地减少投资成本或者工具成本,这尤其是在于能够免除迄今为止需要用来在包含溶剂的铸模材料的使用中产生职业安全的抽吸设备,因为分别在根据本发明的低压铸造法或者挤压转移成型法中能够使用不含溶剂的塑料。
在根据本发明的方法中,例如缠绕为形成线圈的织带,与铁素体被插入到模具中并且随后通过塑料分别至少部分地包住或者铸造,例如通过导热的刚质体或者硅树脂。而且低压铸造法的大优点尤其是在于,例如相比于传统的注塑成型,能够使用能够非常柔和地以低压和低温施加的低粘度黏合剂,这样做在某些情况下没有损坏易受损害的基质,诸如例如织带或者铁素体。在低压铸造法中,不仅能够将不含溶剂的塑料用于塑料,而且能够使用由天然且可再生的原料制成的热熔性黏合剂,凭此能够实现明显的生态优势。这样的低压铸造法的另外的大优点在于周期时间明显较少,其中另外在从模具移除之后,所制造的感应充电装置是完全能够直接使用的。通过以低压铸造法、挤压转移成型法或者注塑成型法柔和地嵌入部件,另外能够通过塑料铸造实现这些部件的最佳保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马勒国际有限公司,未经马勒国际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4920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