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胎儿有核红细胞捕获载体、提取装置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549815.0 | 申请日: | 2020-06-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9308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19 |
发明(设计)人: | 段生宝;李勇;王红梅;丁少华;陈晔洲;魏双施;谢劲松;王玉珏;刘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N5/073 | 分类号: | C12N5/073;C12N5/078;C12M1/24;C12M1/12;C12M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远大卓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69 | 代理人: | 孔凡玲 |
地址: | 215163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胎儿 红细胞 捕获 载体 提取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胎儿有核红细胞捕获载体、提取装置及方法,该胎儿有核红细胞捕获载体通过在蛋白纺丝膜上偶联蛋白纺丝膜鼠源单克隆抗体和胎儿有核红细胞标志物鼠源单克隆抗体得到。本发明的方案能特异性捕获胎儿有核红细胞,具有检测敏感性和特异性强的特点,克服了传统方法非特异性结合、包被无序、效率低的缺点;蛋白纺丝膜呈多层孔隙结构,与反应物结合表面积远大于现有载体,同时与血液标本中非特异性成分结合极弱;另外,蛋白纺丝膜蛋白成分对结合的生物活性成分有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稳定性更好。本发明提供提取装置,结构简单,容易制备,原料来源不受限制,成本低廉。本发明提供提取方法,易于操作能避免细胞在操作过程中的损失。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医学材料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胎儿有核红细胞捕获载体、提取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胎儿有核红细胞是一种单个核细胞,从孕早期至分娩前,持续稳定的存在于母体的外周血中,包含有胎儿全部的遗传信息,细胞表面具有特异性抗原,同时生存周期短,作为产前检测时不受既往妊娠的影响,因此胎儿有核红细胞被认为是最理想的无创产前诊断胎源性细胞。但母体外周血中胎儿有核红细胞含量极少,因此高效率和高纯度的富集胎儿有核红细胞以供临床检测是研究的重点。
传统的母体外周血中胎儿有核红细胞分离和富集方法主要分为非特异性富集和特异性富集。非特异性富集方法主要是利用细胞本身的物理特性进行富集,例如密度梯度离心法,根据母体细胞与胎儿细胞的理化性质差异,通过介质产生密度梯度,在离心力的作用下使母胎细胞分离。密度梯度离心法虽然操作简单,成本相对低廉,但是分离产物的纯度较低,往往需要与其他方法联用,以提高纯度。
特异性富集是利用细胞表面特异性标志物进行富集,如流式细胞分选技术,其原理是先使用带有荧光素标记的特异性抗体标记细胞,之后通过流式细胞仪以高能量激光照射高速流动状态下被荧光色素染色的单细胞或微粒,测量其产生的散射光和发射荧光的强度,从而对细胞生物学性状及功能状态等进行定性或定量检测,进而将特定细胞从整个细胞群体中筛选出来。流式细胞分选技术分离所得的产物纯度较高,但耗时较长,而且仪器设备昂贵,操作复杂,难以在临床检测中常规使用。
此外,免疫磁珠法是目前在母体外周血中胎儿有核红细胞分离方面广泛使用的细胞分离技术。其原理是将特异性抗体包被在磁珠上,包被磁珠的抗体结合细胞表面或细胞内的特异性抗原,形成具有较高磁响应性的抗原-抗体-磁珠复合物,之后在磁场的作用下分离细胞。相比流式细胞分选技术,该方法操作简单、分离速度快,花费较低,但是常用的微米级磁珠在一定程度上会互相吸引挤压细胞造成了目的细胞的破坏,同时有部分胎儿有核红细胞的表面特异性抗原在其他细胞中也有少量的存在,影响细胞分离的纯度。
非特异性富集方法由于目的细胞本身的理化性质与其他血液细胞存在部分重叠,所以纯度较低,而特异性富集方法往往成本较高,操作复杂,所使用的反应载体的抗原/抗体是非特异性、无序的吸附在载体表面,有效结合量有限,影响检测灵敏度,难以满足临床实际需要,因此本领域迫切需要一种新型的操作简单、成本低廉而又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胎儿有核红细胞富集提取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胎儿有核红细胞捕获载体、提取装置及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胎儿有核红细胞捕获载体,该载体通过在蛋白纺丝膜上偶联蛋白纺丝膜鼠源单克隆抗体和胎儿有核红细胞标志物鼠源单克隆抗体得到。
优选的是,所述蛋白纺丝膜包括天然植物蛋白膜、植物蛋白纺丝膜、动物蛋白纺丝膜以及昆虫吐丝膜中的一种或多种。
优选的是,所述胎儿有核红细胞标志物包括CD14、CD36、CD45、CD71、CD147、CD177、GPA以及ε-HbF中的一种或多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4981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