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模块化链轮辊道线输送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0550820.3 | 申请日: | 2020-06-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1706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11 |
发明(设计)人: | 林泉文;黄跃进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德新机电技术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G13/07 | 分类号: | B65G13/07 |
代理公司: | 大连创达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21237 | 代理人: | 董玉良 |
地址: | 116000 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模块化 链轮 辊道线 输送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轨道线输送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模块化链轮辊道线输送系统,包括支撑框架、驱动机构和若干辊轮组;若干辊轮组依次排列在支撑框架上,每个辊轮组均包括一根辊轴和设置在辊轴两端的固定模块座,辊轴通过两端的固定模块座可拆卸的装配在支撑框架上,辊轴与固定模块座转动连接,所述辊轴上固定连接辊轮,辊轮设置在支撑框架内侧,所述辊轴的一端为驱动端,另一端为从动端,辊轴的驱动端装配有链轮传动组件,若干组链轮传动组件通过链条传动连接,所述驱动机构的输出齿轮传动至若干组链轮传动组件,带动辊轮组转动。本发明将辊轮组设计为标准化模块,具有很好的装配灵活性,便于整个单个组件的维修和替换。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轨道线输送技术领域,属于在标准铝型材基础上建立的标准化托盘输送系统,具体为一种模块化链轮辊道线输送系统。
背景技术
在标准化托盘系统中,辊道线作为重载形式应用于实际生产中。辊道线的形式一般为链传动和伞齿轮传动两种,无论是链传动还是伞齿轮传动,在单个托盘负载为300kg-700kg之间,均采用积放结构,用以实现单驱动带动多工位的功能。在市场上现有的辊道线,均未能将辊轮组标准为一个标准的模块,一旦一个或多个辊轮组发生故障,难以进行维修和更换,影响整个辊道线的应用。
除上述缺点外,在市场上现有的链轮传动结构中,大多数输送设备的设计中,链轮的安装尺寸无法得到有效保证,因此链轮的张紧需要靠机加工孔位来保证,链轮一经设计便无法调整间距,且由于受到链条、链轮公差的影响,链轮的轴距无法精确掌握,链条装配后比较松散,且链条装配时也比较困难。同时,目前的设计一般需要在支撑框架的侧边打孔,并需要精加工以符合轴承的装配要求,这在工艺上具有一定的难度,同时加工周期长、成本高,框架容易变形。并且链轮无法后置,装配时的自由度低,且装配效率低。
发明内容
根据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便于维修和更换的模块化链轮辊道线输送系统,提高装配的灵活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模块化链轮辊道线输送系统,包括支撑框架、驱动机构和若干辊轮组;所述若干辊轮组依次排列在支撑框架上,每个辊轮组均包括一根辊轴和设置在辊轴两端的固定模块座,辊轴通过两端的固定模块座可拆卸的装配在支撑框架上,辊轴与固定模块座转动连接,所述辊轴上固定连接辊轮,辊轮设置在支撑框架内侧,所述辊轴的一端为驱动端,另一端为从动端,辊轴的驱动端装配有链轮传动组件,若干组链轮传动组件通过链条传动连接,所述驱动机构的输出齿轮以两段传动方式或端部传动方式传动至若干组链轮传动组件,从而带动整个输送系统上的若干辊轮组转动。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将核心辊轮组部件标准化、独立化的基础上,实现由单驱动带动全部辊轮组运转的目的,简化了整体结构。同时,在输送系统的某个辊轮组发生故障时,可以将该辊轮组整体替换,不需要更改整个输送系统的其他结构,操作简单,提高效率。
进一步地,所述链轮传动组件包括第一链轮和第二链轮,第一链轮和第二链轮固定装配在辊轴的驱动端,若干辊轮组中相邻的两个第一链轮传动连接,若干辊轮组中相邻的两个第二链轮传动连接,每个辊轮组上的第一链轮和第二链轮分别与两侧的辊轮组连接。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若干辊轮组的第一链轮和第二链轮两两相连、交替相连,实现单驱动带动整个输送系统的运转。
进一步地,所述辊轴的驱动端延伸至固定模块座外侧形成伸出段,所述第一链轮和第二链轮固定装配在辊轴驱动端的伸出段上。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驱动部件设置在支撑框架外侧,便于装配和拆卸。
进一步地,所述两段传动方式为驱动机构输出齿轮传动连接两个相邻的第一链轮,所述的两个相邻的第一链轮位于整个输送系统的中部,两个相邻的第一链轮分别作为中心传动源依次带动两侧的辊轮组转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德新机电技术工程有限公司,未经大连德新机电技术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5082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