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页岩气储层的压裂改造体积预测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10551931.6 | 申请日: | 2020-06-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03043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07 |
发明(设计)人: | 李凤霞;周彤;王海波;贺甲元;孙志宇;刘长印;潘林华;李小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21B43/26 | 分类号: | E21B43/26;E21B43/267;E21B49/00;G06T7/62;G06V10/74;G06V10/762 |
代理公司: | 北京聿华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11 | 代理人: | 张文娟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页岩 气储层 改造 体积 预测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页岩气储层的压裂改造体积预测方法,其包含:将区块内具有微地震检测数据的井段作为样本井段,收集样本井段的工程地质参数、压裂施工参数以及压裂改造体积录入基础数据库;以基础数据库中的压裂改造体积为目标,开展敏感性参数分析,从工程地质参数以及压裂施工参数中筛选出影响压裂改造体积的高敏感工程地质参数以及高敏感压裂施工参数;计算目标井段与基础数据库中的样本井段之间高敏感地质参数的相似度以及高敏感压裂施工参数的相似度,将筛选出与目标井段相似度最高的样本井段的压裂改造体积作为所述目标井段的压裂改造体积。本发明低成本、客观、快速评价压后压裂改造体积评价技术,为压后评价和开发方案优化提供指导。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油气田开发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用于页岩气储层的压裂改造体积预测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在常规油气藏和致密砂岩气藏中,常用单层裂缝的半长和导流能力作为增产压裂的主要描述参数,但是在页岩气藏中这些参数并不足以较好的表述增产特征。页岩气井实施压裂改造措施后,需用有效的方法确定压裂作业效果,量化表征改造体积,于是工程技术人员提出改造体积这一参数,即产生的复杂裂缝体积的大小可以近似用一个三维的体积(改造体积,SRV)表征。改造体积是增产压裂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参数,能够对分析验证压裂设计参数、反馈施工质量、反演地层物性参数和岩石力学参数、研究正常的裂缝延伸规律和评价压裂效果、改善增产作业效果以及气井产能等提供必要的技术手段。改造体积可以通过微地震图测得,其与泵入流体体积和井的生产动态有关。
目前对于改造体积的评价方法主要依靠微地震监测、压裂过程示踪剂监测、水平井压后试井评价技术、水平井压后生产动态分析技术。
微地震压裂监测技术就是通过观测、分析由压裂过程中岩石破裂或错断所产生的微小地震事件来监测地下状态的地球物理技术,该方法是目前公认的最科学有效的评价改造体积的方法,缺点在于成本高,无法在每一个口井上都开展监测。
压后返排示踪剂监测技术是将用于监测多级压裂返排液的示踪剂分层段加入到实施多级压裂措施的油井中,在压裂液返排过程中,定期对压裂返排液进行取样,对所取样品中的多种示踪元素络合物的含量同时进行检测,根据检测到的各层段的示踪元素络合物的含量,实现压裂改造体积的评价,该方法解释结果量化程度低、对改造体积的判定不确定程度大。
试井是油气藏动态描述及动态监测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基于页岩气的渗流模型的理论计算,通过理论技术和实际测试的井底压力拟合的方法确定改造体积。水平井压后生产动态分析技术和试井技术的理论基础一致,在单井或井组理论产量计算和实际生产动态的拟合过程中得到页岩气储层的改造体积。
试井和产能动态分析的方法由于目前在理论模型方面尚不成熟,因此,所给出的分析结果与实际地下的情况误差较大。
虽然针对页岩气储层改造体积的评价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目前仍然缺乏一种科学、有效、低成本的改造体积的评价方法。针对页岩气的开发和储层改造压后评价的技术需求,需要一种可快速评价页岩气储层水平井压裂后改造体积的评价方法,为页岩气压后评价和开发方案优化提供指导。
因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页岩气储层的压裂改造体积预测方法及装置。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页岩气储层的压裂改造体积预测方法,所述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步骤一:建立目标井段所在区块的基础数据库,将区块内具有微地震检测数据的井段作为样本井段,收集所述样本井段的工程地质参数、压裂施工参数以及压裂改造体积录入所述基础数据库;
步骤二:利用多因素分析方法,以所述基础数据库中的压裂改造体积为目标,开展敏感性参数分析,从所述工程地质参数以及所述压裂施工参数中筛选出影响压裂改造体积的高敏感工程地质参数以及高敏感压裂施工参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5193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风机装置及通信设备
- 下一篇:一种从烧结灰中提取硫酸钾、氯化钠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