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轴拉伸聚酰胺树脂膜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552731.2 | 申请日: | 2007-12-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7778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01 |
发明(设计)人: | 野田敦子;结城究;田中信广;西谷千惠美;阪仓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尤尼吉可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08J7/048 | 分类号: | C08J7/048;C08J7/06;C08J5/18;B29C55/12;C08G69/14;B32B27/34;B32B27/08;C23C14/24;B65D65/40;C08L77/02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李书慧;赵青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拉伸 聚酰胺 树脂 及其 制造 方法 | ||
在使用了聚酰胺树脂的双轴拉伸膜的制造工序中的任意阶段,进行使膜与pH6.5~9.0、温度20~70℃的水接触0.5~10分钟的单体除去工序。由此得到的膜的己内酰胺单体的提取量为0.1质量%以下。
本申请为专利申请200780000983.7(申请日:2007年12月17日,发明创造名称:双轴拉伸聚酰胺树脂膜及其制造方法)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双轴拉伸聚酰胺树脂膜及其制造方法,涉及例如通过叠层有成为密封材料的聚乙烯或聚丙烯等聚烯烃树脂片材,能够用于特别适合用于输液袋等医疗用容器等的聚酰胺树脂制包装-容器体的双轴拉伸聚酰胺树脂膜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使用了尼龙6或尼龙66等的双轴拉伸聚酰胺树脂膜的拉伸强度、刺破强度、针孔强度、抗冲击强度等机械物性优异,并且气体阻隔性、耐热性优异。因此,以双轴拉伸聚酰胺树脂膜为表面基材,采用干式叠层或挤出叠层等方法贴合有由聚烯烃膜形成的密封材料的叠层膜,以煮沸或蒸馏等灭菌处理用的包装材料为首,已在广阔的领域中使用。
这些双轴拉伸聚酰胺树脂膜通常作为表面基材使用,多数情况不直接与内容物接触。因此,对于双轴拉伸聚酰胺树脂膜中的己内酰胺单体(以下有时简称为“单体”)的行为,目前为止没怎么提及。
但是,近年来,对被包装物或内容物变质的问题的要求变得日益严格,不断要求其改进。特别是在忌避内容物微妙组成变化的医疗用途等中,在进行灭菌处理等的加热时,聚酰胺树脂膜中含有的分子量小的单体通过密封材料而转移到内容物中,因此已不能忽视。
为了应对这种问题,提出了构成聚酰胺树脂的单体单元的分子量大的例如尼龙11或尼龙12、或者以它们为主要成分的共聚酰胺树脂(JP 4-325159 A)。此外,还提出了1,6-己二胺和癸二酸的共聚聚酰胺树脂(JP 2001-328681 A)。但是,它们是特殊的聚酰胺,价格高,通用性低。因此,强烈希望有使用通用性高的尼龙6或尼龙66并且单体含量低的膜。
聚酰胺树脂即使在膜成型前的切片阶段将未反应的单体或低聚物除去,在用熔融挤出机等将聚酰胺树脂切片进行再熔融时,也再生成单体或低聚物,结果单体在膜中残留,其品质降低。特别是主要以己酰胺为重复单元的聚酰胺,与由二羧酸和二胺构成的聚酰胺相比,具有单体比较容易生成的特性。
通常,如果聚酰胺树脂的端基浓度高,则存在再熔融时单体的再生量增多的倾向。因此,开发出了通过添加与聚酰胺的端羧基或端氨基反应的化合物,使上述问题减少的聚酰胺。具体地说,公开了使有机缩水甘油酯与聚酰胺的羧基、氨基反应的方法(JP 10-219104 A)。但是,在该方法中,将有机缩水甘油酯与聚酰胺切片干混,然后在挤出机内进行熔融混炼时,有机缩水甘油酯与聚酰胺的端基反应。因此,在该方法中,难以在膜成型前的干混工序中使它们均匀混合。其结果成为组成变动的原因,不仅难以得到端基浓度均匀的聚酰胺,而且干混工序本身也不适合熔融挤出量多的膜。此外,熔融成型后的单体的提取量依然多达0.35~0.5质量%,单体减少量不足。
另一方面,公开了用二羧酸酐使聚酰胺树脂的端氨基封端的方法(JP 2005-187665 A)。但是,熔融时再生的单体量依然多达0.27~0.75质量%,难以充分地减少从聚酰胺树脂膜中提取出的单体。
另一方面,近年来,对于在常温常压下蒸发并容易挥发到空气中的有机化合物(一般简称为“VOC”),出现了限制从工场和企业排出的动向。例如,在日本,根据修订大气污染防止法,规定控制对象设施的种类和规模的政令于2005年6月1日施行。此外,排放基准值或申报事项、测定方法等政令和省令于2005年6月10日公布,从2006年4月1日施行。
对于将己内酰胺单体排放到大气中是否具有不良影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但是,在聚酰胺树脂膜的制造、对该膜的印刷、使用了该膜的叠层加工或袋加工等工序中,降低己内酰胺单体从该膜向大气中的排放量已成为制造商的责任和义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尤尼吉可株式会社,未经尤尼吉可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5273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