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CO2 在审
申请号: | 202010556163.3 | 申请日: | 2020-06-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12130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10 |
发明(设计)人: | 赵日晶;位兴华;乔琳;黄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F25B7/00 | 分类号: | F25B7/00;F25B9/00;F25B39/02;F25B41/06;C01B32/55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王艾华 |
地址: | 710049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co base sub | ||
1.一种基于CO2复叠制冷两次节流制备固-气流态干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由高温级制冷回路和低温级制冷回路构成,其中低温级制冷回路中包括两次节流结构;所述的高温级制冷回路包括冷凝蒸发器(1),冷凝蒸发器(1)高温级出口依次与气液分离器(3)、压缩机(4)、油分离器(5)、冷凝器(6)、贮液罐(7)、干燥过滤器(8)、膨胀阀(9)连接,膨胀阀(9)出口与冷凝蒸发器(1)高温级入口连接,组成高温级制冷回路;
所述的低温级制冷回路包括冷凝蒸发器(1),冷凝蒸发器(1)低温级出口依次与贮液罐(10)、干燥过滤器(11)、一次节流阀(12)、气液分离器(13)、二次节流阀(14)、蒸发器(17)、气固分离器(19)、压缩机(20)、油分离器(21)连接,油分离器(21)出口与冷凝蒸发器(1)低温级入口连接,组成低温级制冷回路;
所述的高温级制冷回路和低温级制冷回路通过冷凝蒸发器(1)相耦合;
所述的两次节流结构包括:一次节流阀(12)出口与气液分离器(13)入口连接,气液分离器(13)气管与压缩机(20)吸气管连接,气液分离器(13)液管与二次节流阀(14)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CO2复叠制冷两次节流制备固-气流态干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高温级制冷回路还包括温度传感器(2),温度传感器设置在冷凝蒸发器(1)中部;温度传感器(2)动态控制膨胀阀(9)开度及压缩机(4)转速,从而将冷凝蒸发器(1)高温级冷凝温度控制在-20~-10℃区间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CO2复叠制冷两次节流制备固-气流态干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两次节流结构中还包括温度传感器(15)和(16),其中温度传感器(15)设置在一次节流阀(12)出口,控制一次节流阀(12)开度,从而将一次节流阀(12)出口温度控制在-30~-20℃区间内;温度传感器(16)设置在二次节流阀(14)出口,从而将二次节流阀(12)出口温度控制在-75~-65℃区间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CO2复叠制冷两次节流制备固-气流态干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低温级制冷回路中,蒸发器(17)采用丝管式,盘管折叠成搁架形状,被冷却物品可放置在蒸发器(17)上,与蒸发器(17)直接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基于CO2复叠制冷两次节流制备固-气流态干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低温级制冷回路中,蒸发器(17)盘管内壁进行光滑处理,以降低气-固流态干冰流动阻力,防止蒸发器(17)内干冰沉积,影响流动性;蒸发器(17)入口管段(18)采用渐扩管形式,即内径沿流动方向逐渐增大,防止入口管段(18)内干冰沉积,影响流动性。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基于CO2复叠制冷两次节流制备固-气流态干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低温级制冷回路中,蒸发器(17)盘管内壁粘贴低功率电热丝,用于在被冷却物品量较少或热负荷不够时提供热量,防止蒸发器(17)内干冰沉积,影响流动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CO2复叠制冷两次节流制备固-气流态干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低温级制冷回路中,气固分离器(19)内部粘贴低功率电热丝,对分离出的固态干冰提供热量,使其升华成气相后进入压缩机压缩。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CO2复叠制冷两次节流制备固-气流态干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低温级制冷回路采用制冷剂为CO2;所述的高温级制冷回路采用的制冷剂为无机化合物、氟利昂、烷烃类环烷烃及其卤代物,以及链烯烃及其卤代物中的一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混合物。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CO2复叠制冷两次节流制备固-气流态干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冷凝蒸发器(1)采用套管式或板式。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CO2复叠制冷两次节流制备固-气流态干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高温级制冷回路和低温级制冷回路各自全封闭,所有外部管路均粘贴保温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交通大学,未经西安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56163.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一种Nd<sub>2</sub>O<sub>3</sub>-Yb<sub>2</sub>O<sub>3</sub>改性的La<sub>2</sub>Zr<sub>2</sub>O<sub>7</sub>-(Zr<sub>0.92</sub>Y<sub>0.08</sub>)O<sub>1.96</sub>复相热障涂层材料
- 无铅[(Na<sub>0.57</sub>K<sub>0.43</sub>)<sub>0.94</sub>Li<sub>0.06</sub>][(Nb<sub>0.94</sub>Sb<sub>0.06</sub>)<sub>0.95</sub>Ta<sub>0.05</sub>]O<sub>3</sub>纳米管及其制备方法
- 磁性材料HN(C<sub>2</sub>H<sub>5</sub>)<sub>3</sub>·[Co<sub>4</sub>Na<sub>3</sub>(heb)<sub>6</sub>(N<sub>3</sub>)<sub>6</sub>]及合成方法
- 磁性材料[Co<sub>2</sub>Na<sub>2</sub>(hmb)<sub>4</sub>(N<sub>3</sub>)<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 及合成方法
- 一种Bi<sub>0.90</sub>Er<sub>0.10</sub>Fe<sub>0.96</sub>Co<sub>0.02</sub>Mn<sub>0.02</sub>O<sub>3</sub>/Mn<sub>1-x</sub>Co<sub>x</sub>Fe<sub>2</sub>O<sub>4</sub> 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
- Bi<sub>2</sub>O<sub>3</sub>-TeO<sub>2</sub>-SiO<sub>2</sub>-WO<sub>3</sub>系玻璃
- 荧光材料[Cu<sub>2</sub>Na<sub>2</sub>(mtyp)<sub>2</sub>(CH<sub>3</sub>COO)<sub>2</sub>(H<sub>2</sub>O)<sub>3</sub>]<sub>n</sub>及合成方法
- 一种(Y<sub>1</sub>-<sub>x</sub>Ln<sub>x</sub>)<sub>2</sub>(MoO<sub>4</sub>)<sub>3</sub>薄膜的直接制备方法
- 荧光材料(CH<sub>2</sub>NH<sub>3</sub>)<sub>2</sub>ZnI<sub>4</sub>
- Li<sub>1.2</sub>Ni<sub>0.13</sub>Co<sub>0.13</sub>Mn<sub>0.54</sub>O<sub>2</sub>/Al<sub>2</sub>O<sub>3</sub>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