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道岔钢轨件弯折矢度快速测量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0558618.5 | 申请日: | 2020-06-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65835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13 |
发明(设计)人: | 朱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界首市华盛塑料机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B5/20 | 分类号: | G01B5/20;G01B5/00 |
代理公司: | 合肥维可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35 | 代理人: | 吴明华 |
地址: | 236500 安徽省阜***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道岔 钢轨 件弯折矢度 快速 测量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道岔钢轨件弯折矢度快速测量装置,包括:设置在道岔钢轨件一侧并与其形成等腰三角形的基准尺,基准尺的端部设有表面设有刻度的观察尺,保证测量基准尺两端之间的间距相等,以使两端观察指针之间的连线距离不变,进而确保测量弯折矢度所用的跨径L不变,基准尺的中部设有表面设有刻度的测量尺,测量尺用于得到矢高S,通过矢高S的变化,根据公式:S/L计算出测量尺上每一对应位置的刻度数值,即为弯折矢度,之后,观察测量尺上的刻度即可直接得到道岔钢轨件的弯折矢度,基准尺底部和道岔钢轨件底部地面保持有调节间距,避免道岔钢轨件底部地面上的碎石基层影响基准尺调节,使基准尺可与道岔钢轨件保持平行,提高测量精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道岔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道岔钢轨件弯折矢度快速测量装置。
背景技术
道岔岔心所形成的角,称为辙叉角,它有大有小。道岔号码(N)代表了道岔号数。
道岔各个部分的主要尺寸,通常用辙叉角(α)的余切值来表示,即N=cotα=FE/AE。9号道岔转辙角6°20′25“;12号道岔转辙角4°45′49”;18号道岔转辙角3°10′47.39“。
显而易见,辙叉角α越小,N值就越大,导曲线半径也越大,列车侧线通过道岔时就越平稳,允许的过岔速度也就越高。所以采用大号道岔对于列车运行是有利的。不过,事物总有它的两面性,道岔号数越大,道岔越长,造价自然就高,占地也要多得多。因此,采用什么号数的道岔要因地制宜,因线而异,不可一概而论。在铁路主要线路上大多采用9、12、18号三个型号的道岔。
道岔钢轨件的辙叉角也用弯折矢度衡量,矢度的计算矢高S与计算跨径L之比(S/L)或净矢高与净跨径之比,又称矢度,辙叉角越小,弯折矢度就越大,矢度越大,列车通过道岔钢轨的稳定性就越高。
现有申请号为:CN201710927348.9的发明专利中公开了一种钢轨顶弯单位弯折量专用检测量具及其检测方法,钢轨顶弯单位弯折量专用检测量具包括基准尺、活动尺、基准标尺、游标尺及锁紧组件,钢轨顶弯单位弯折量专用检测量具可直接对钢轨工作边弯折矢度进行有效的精确的测量。但存在只能测量V字形钢轨的弊端,因为基准尺和活动尺均为直尺,在测量弯曲状的钢轨时不能良好的与钢轨贴合固定,在测量弯曲状的钢轨时测量不精确;且因为钢轨底部往往为碎石基层,碎石基层表面不平,基准尺、活动尺贴合在钢轨一侧时,其底部不能很好的和钢轨底部保持水平一致,影响测量精度。
为此我们提供一种道岔钢轨件弯折矢度快速测量装置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道岔钢轨件弯折矢度快速测量装置,观察测量尺上的刻度即可直接得到道岔钢轨件的弯折矢度,基准尺底部和道岔钢轨件底部地面保持有调节间距,避免道岔钢轨件底部地面上的碎石基层影响基准尺调节,使基准尺可与道岔钢轨件保持平行,提高测量精度。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一种道岔钢轨件弯折矢度快速测量装置,包括:
设置在道岔钢轨件一侧并与其形成等腰三角形的基准尺,基准尺的中部设有表面设有刻度的测量尺,基准尺的端部设有表面设有刻度的观察尺;
设置于基准尺上并可相对基准尺垂直移动的辅助杆,辅助杆设有多组,辅助杆端部沿道岔钢轨件的走向排列,外侧辅助杆上设有可移动并指向观察尺表面刻度的观察指针,中部的辅助杆设有可移动并指向测量尺表面刻度的弯折矢度指针,当两端观察指针指向的刻度一致、测量尺垂直穿过道岔钢轨件中部时,基准尺与道岔钢轨件之间形成等腰三角形,两端观察指针之间的连线距离不变,弯折矢度指针指向测量尺表面的刻度改变,观察测量尺表面的刻度得到道岔钢轨件的弯折矢度。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测量尺上刻度起始点为两端的观察指针指向观察尺表面刻度一致时,两端观察指针之间连线通过测量尺的位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界首市华盛塑料机械有限公司,未经界首市华盛塑料机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5861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