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检测基孔肯雅病毒的引物对、试剂盒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559680.6 | 申请日: | 2020-06-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11600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22 |
发明(设计)人: | 林猷斌;张微石 | 申请(专利权)人: | 台达电子国际(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Q1/70 | 分类号: | C12Q1/70;C12Q1/686;C12N15/11 |
代理公司: | 隆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72003 | 代理人: | 付文川;吴小瑛 |
地址: | 新加坡***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检测 基孔肯雅 病毒 引物 试剂盒 方法 | ||
公开了一种检测基孔肯雅病毒的引物对、试剂盒及方法。引物对包括正向引物及反向引物,试剂盒包括引物对及探针。检测方法包括利用正向引物、反向引物及探针进行实时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来扩增基孔肯雅病毒的核酸分子。正向引物包含如SEQ ID NO:1所示的序列,反向引物包含如SEQ ID NO:2所示的序列,探针包含如SEQ ID NO:3所示的序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检测甲病毒(Alphavirus)的引物对、试剂盒及方法,尤指一种检测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的引物对、试剂盒及方法。
背景技术
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CHIKV)是一种虫媒病毒,分类学上属于甲病毒(Alphavirus)属、披膜病毒(Togaviridae)科。此病毒经由携带病毒的伊蚊(Aedesmosquitoes)的叮咬而在人与人之间传播。此病毒于1953年首次从血清和伊蚊中分离出来。
基孔肯雅热通常发生在非洲及亚洲,然而由于气候变化及全球化现象,在欧洲及美洲也爆发了疫情。此疾病的症状从无症状到极度病态。基孔肯雅热通常始于高达40℃的急性发热期,且持续数天至一周。接着是长期的影响四肢关节的关节痛疾病。由关节的基孔肯雅病毒感染引起的疼痛会持续数周或数月。“基孔肯雅”被认为衍生自非洲当地方言(马孔德语“弯曲”)里的对患者因此病遭受极度关节痛而扭曲的姿势的描述。其他非特异性症状可能包括头痛、结膜炎、消化系统不适和轻微的畏光。
目前常用于基孔肯雅病毒诊断的三种技术为病毒分离、血清学检测和实时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al-time RT-PCR),这些技术分别通过病毒检测、对基孔肯雅病毒具特异性的抗体检测以及病毒RNA检测来确认基孔肯雅病毒的感染。病毒分离须在细胞培养中使用活病毒,且观察由病毒引起的细胞病变效应(cytopathic effect,CPE),再利用对基孔肯雅病毒具特异性的抗血清来中和CPE,以确认CPE。此诊断方法的主要缺点是必须在3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中进行,且需要1-2周才能完成检测。血清学检测虽然可以在15分钟到2-3天内提供确定结果,但此方法涉及检测病人血清中的IgM及IgG抗体,而这些抗体仅在临床症状发生几天后才出现。另外,由于会有其他虫媒病毒与IgM发生交叉反应而产生假阳性的可能性,使得血清学检测的特异性仍受到质疑。实时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种较新的诊断法,可解决上述方法的缺点。由于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实时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可以更快速地检测基孔肯雅病毒基因组,即使在感染初期也是如此,且由于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假阳性的可能性也较低。
尽管近年来基孔肯雅病毒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已经提高了,但是现行的实时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所提供的速度仍然不足,因为典型的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处理时间几乎为一个半小时。因此,目前仍迫切需要提供一种实时就地照护(Point-of-Care,POC)诊断方法,以灵敏且特异地检测基孔肯雅病毒,且提供较快的处理时间。
发明概述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案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以检测基孔肯雅病毒的引物对,其具高灵敏度、高特异性以及缩短的反应时间。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案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以检测基孔肯雅病毒的试剂盒,其具高灵敏度、高特异性以及缩短的反应时间。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案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以检测基孔肯雅病毒的方法,其具高灵敏度、高特异性以及缩短的反应时间。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方案的一方面,提供一种用以检测基孔肯雅病毒的引物对,包括一条正向引物及一条反向引物,其中正向引物包含如SEQ ID NO:1所示的序列,且反向引物包含如SEQ ID NO:2所示的序列。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正向引物及反向引物是用于实时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台达电子国际(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未经台达电子国际(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5968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