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百合-浙贝母-稻鱼共生药粮循环轮种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560560.8 | 申请日: | 2020-06-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7165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22 |
发明(设计)人: | 吕群丹;陈军华;方洁;吴剑锋;程科军;洪碧伟;潘俊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丽水市农林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A01G22/35 | 分类号: | A01G22/35;A01G22/40;A01G22/15;A01G22/00;A01G22/20;A01K61/10;A01K61/51;A01K61/59;A01K67/02 |
代理公司: | 杭州丰禾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14 | 代理人: | 沈伾伾;徐金杰 |
地址: | 323000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百合 浙贝母 稻鱼共 生药 循环 轮种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百合‑浙贝母‑稻鱼共生药粮循环轮种方法,包括以下内容:1)稻鱼米的品种选择、种植与管理;2)百合的品种选择、种植与管理;3)浙贝母的品种选择、种植与管理;该方法以百合、浙贝母以及粮食三种作物形成2年3茬的药粮循环轮种,其有效地解决了百合和浙贝母连作障碍的问题,并有效解决稻鱼米种植过程中冬季大量闲田荒废的问题,同时在降低肥料和农药施用的情况下提升了稻鱼米产量和品质;本发明方法具有简单易行,亩产效益高,化肥农药使用量少,绿色生态、易于推广等优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业生产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百合-浙贝母-稻鱼共生药粮循环轮种方法。
背景技术
稻鱼共生系统(即稻田养鱼)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的农田生态系统,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稻鱼共生系统与传统种植水稻相比具有多重优势:稻田为鱼类提供食物和栖息环境,鱼类通过觅食活动为稻田清除杂草、疏松土壤、消灭害虫,同时鱼类的粪便又可肥田,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稻鱼共生以稻护鱼,以鱼促稻,将种稻和养鱼有机地结合起来,生产出优质安全的稻谷和鱼类。一块稻田可以同时收获稻鱼米和田鱼2种农产品,且两者价格高出传统方法种植(养殖)的稻米和鱼类数倍,效益显著。
百合是百合科贝母属的中药材,其以其地下鳞茎入药,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百合的基源植物为卷丹(Lilium lancifolium Thunb.)、百合(L.brownie F.E.Brownvar.viridulum Baker)的干燥肉质鳞叶,具有养阴润肺,清心安神的功效,可用于阴虚燥咳,劳嗽咳血,虚烦惊悸,失眠多梦,精神恍惚。百合是我国卫生部首次颁发的药食兼用植物之一,既是药材又是食品,市场需求量远远大于一般药材品种。但百合属于根茎类药材,与人参、三七、地黄等根茎类药材一样,普遍存在连作障碍问题,连作障碍导致导致在生产中上述两种药材病虫害加剧、产量不断下降,质量难以控制。
对于根茎类药用植物而言,目前缓解防控连作障碍的措施主要包括换地、轮作、休耕、土壤消毒、使用生物制剂等几个方面。但是,两种作物轮作能否解决连作障碍或者解决连作障碍的程度都是很难预料的。百合与玉米、马铃薯、豆类、番茄、瓜类等旱作轮作可以缓解其连作障碍问题,与旱作(缸豆)轮作相比,水旱轮作更有利于缓解切花百合的连作障碍现象。但是百合-水稻轮作模式中,一般而言水稻种植时间为5月至10月,百合种植时间为10月至次年8月,每年8月至次年5月之间存在一个土地闲置浪费的问题。
因此,如何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并解决百合的连作障碍问题,成为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在于提供一种百合-浙贝母-稻鱼共生药粮循环轮种方法,该轮种方法解决的百合连作障碍问题并充分利用的土地资源,且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百合-浙贝母-稻鱼共生药粮循环轮种方法,将两茬旱作植物和稻鱼共生系统轮种模式结合起来进行药粮水旱轮作种植;包括:
第1茬为旱作植物A,种植时间为第一年10月~第二年8月,第一年10月中、下旬播种,第二年8月采收;
第2茬为旱作植物B,种植时间为第二年9月~第三年5月,第二年9月中旬~10月下旬播种,第三年5月中、上旬采收;
第3茬为稻田养殖共生系统,种植和养殖时间为第三年5月~第三年10月,第三年5月中、下旬移栽,第三年9月下旬~10月上旬收获。
作为优选,所述旱作植物A为百合,所述旱作植物B为浙贝母、豌豆、油菜、花菜、蚕豆或者小麦。
作为优选,所述旱作植物A为百合,所述旱作植物B为浙贝母。
作为优选,所述稻田养殖共生系统为稻鳅、稻螺、稻虾、稻龟或者稻鱼共生系统。
作为优选,所述百合的栽培方法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丽水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未经丽水市农林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6056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