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微型实心硅针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560946.9 | 申请日: | 2020-06-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75190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18 |
发明(设计)人: | 朱红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恒之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81B7/04 | 分类号: | B81B7/04;B81C1/00;A61M37/00 |
代理公司: | 苏州翔远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51 | 代理人: | 刘计成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华云路***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微型 实心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微型实心硅针的制备方法,首先在单晶硅的表面生长一层二氧化硅,然后在二氧化硅的表面淀积一层氮化硅保护膜,接着在氮化硅保护膜的表面涂覆光刻胶,并对其进行曝光显影、蚀刻等步骤,保护膜采用氮化硅,在蚀刻硅的过程中能够加快蚀刻反应,使得硅针的基座直径更小。本发明工艺简单,实心硅针的耐用性好,适用于生物大分子药物的透皮药物渗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硅材料表面微加工和制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微型实心硅针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由于药物在肠胃中的降解和肝脏的首过效应,绝大部分口服药物在达到作用部位之前就已经大部分或全部失效。此外,患者的用药适应性也是问题,大部分口服给药在治疗期间需要以一定的间隔服药,给患者带来诸多不便。
除此,另一种常见的给药方式是能够使得药物穿透生物屏障的注射给药,包括皮下注射和静脉输入。该种方法虽然有效,但是注射通常都会给患者带来额外的痛感,在注射点也容易造成皮肤局部损伤、出血,增加了疾病传染的风险。
现有一种新型给药技术,即透皮给药。头皮给药指在皮肤表面给药,使得药物以接近恒定速度通过皮肤各层,经毛细血管吸收进入循环产生全身或局部治疗作用的剂型。
中国发明专利CN1569271A公开的微型实心硅针阵列芯片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在该专利中,采用金属膜作为保护膜,制成的微型实心硅针的微针尖部直径为10nm-10μm,微针的底部直径为20-300μm。众所周知,在控制好微针折断率的同时,微针针体直径越小,对人体皮肤造成的创口就越小,也越容易穿透皮肤。
所以,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一种微型实心硅针的制备方法,以制取针体更细,更便于穿透皮肤,造成的创口更小的微型实心硅针。
发明内容
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微型实心硅针的制备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微型实心硅针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选取单面或双面抛光的单晶硅片,进行清洗及干燥;
(2)先在单晶硅片上生长一层二氧化硅;
(3)然后在二氧化硅上淀积一层氮化硅;
(4)再在氮化硅上旋涂光刻胶,通过光刻工艺将掩膜板上的图案转移至光刻胶上,掩膜板的图案为阵列状圆形斑点,光刻后的光刻胶形成阵列状的圆形遮挡胶膜;
(5)依次去除位于遮挡胶膜外的氮化硅以及下方的二氧化硅,露出单晶硅片;
(6)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刻蚀系统,采用深硅刻蚀Bosch工艺,对步骤5露出的单晶硅片进行各向异性刻蚀,在单晶硅片上刻蚀出阵列状的圆柱体;
(7)依次去除圆柱体顶端的遮挡胶膜、氮化硅和二氧化硅,通过KOH对圆柱体顶端进行各向同性刻蚀,形成实心微针尖锥针头,并得到微型实心硅针阵列芯片;
(8)然后在微型实心硅针阵列芯片的针体面上涂覆光刻胶,通过光刻工艺将掩膜板上的图案转移至光刻胶上,掩膜版的图案为棋盘状方块,光刻后光刻胶形成方块状遮挡胶膜,然后刻蚀,并于硅针之间形成网格状导流槽,然后去除遮挡胶膜。
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步骤1中,单晶硅片为N型,电阻率范围为1-10Ω•cm,厚度为700±10μm。
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步骤2中,单晶硅片按照湿氧-干氧的顺序进行氧化生长一层二氧化硅,氧化温度控制在1100℃以下,湿氧和干氧时间均为5h。
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步骤3中,PECVD淀积的衬底温度为300-450℃,压强在10-270Pa。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恒之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恒之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6094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