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兼顾车载油气回收系统和加油站二次油气回收系统的加油枪以及加油机在审
申请号: | 202010562078.8 | 申请日: | 2020-06-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1632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21 |
发明(设计)人: | 修德欣;王振中;赵雯晴;丁莉丽;贾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67D7/54 | 分类号: | B67D7/54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王丽娜;李健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兼顾 车载 油气 回收 系统 加油站 二次 加油 以及 加油机 | ||
本发明涉及加油枪技术领域,公开兼顾车载油气回收系统和加油站二次油气回收系统的加油枪以及加油机,加油枪包括车载油气回收感应阀,第一阀部和第二阀部位于阀座的径向相对的两侧;第一阀部限定出第一阀腔,包括第一膜片和连接于第一膜片与阀座的第一阀部弹簧;第二阀部限定出第二阀腔,第二膜片和连接于第二膜片与阀座的第二阀部弹簧;阀座有第一阀座通孔、节流通孔和第二阀座通孔且内部有阀座气路,第一阀座通孔和节流通孔分别连通阀座气路与第一阀腔,第二阀座通孔连通阀座气路与第二阀腔,第一膜片和第二膜片分别封堵第一阀座通孔和第二阀座通孔;加油枪内形成有前气路和后气路,第一阀腔前端与前气路连通,第二阀腔的后端与后气路连通。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加油枪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兼顾车载油气回收系统和加油站二次油气回收系统的加油枪以及加油机。
背景技术
2016年12月GB18352.6-2016《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即国六标准发布,为适应标准要求,国内销售车辆自2020年起需升级车载油气回收(ORVR)系统。车载油气回收系统的油气回收效率高达98%以上,一旦大规模推广,将取代二次油气回收设备。
但是,目前国内加油站安装的大都是以前设置的二次油气回收系统,二次油气回收系统大致包括油气回收型加油枪、同轴胶管、油气分离器、油气回收真空泵等设备,其工作原理是通过油气回收真空泵将加油过程中油箱口溢出的油气直接抽回埋地油罐。
车载油气回收系统则是通过对汽车油箱进行改造,使加油过程形成液封,油气在压力作用下进入车载油气回收活性炭罐,阻止油气从油箱口排到大气中。
从现有的二次油气回收系统替换到车载油气回收系统,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逐步推广,推广进程可能长达几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随着国六标准的推行,未来安装车载油气回收系统的汽车数量将逐年上升,因此,必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将是存在车载油气回收系统与传统的二次油气回收系统并存,甚至未来也有可能是两种技术一直并存。但是,车载油气回收系统与二次油气回收系统因设计和运行参数有一定差异,目前市场上使用的油气回收型加油枪在加油过程中只能保持固定的气液比,用于给车载油气回收系统汽车加油会出现一定的不兼容性,出现的问题包括加油过程油气回收真空泵无法抽取油气导致压力过大而停机,或过量空气被抽回地下储油罐,造成PV阀的逸散排放。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提供一种兼顾车载油气回收系统和加油站二次油气回收系统的加油枪以及具有所述加油枪的加油机。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兼顾车载油气回收系统和加油站二次油气回收系统的加油枪,包括加油枪枪体和车载油气回收感应阀,所述车载油气回收感应阀设置于所述加油枪枪体中,所述车载油气回收感应阀包括阀座、第一阀部和第二阀部,所述第一阀部和所述第二阀部位于所述阀座的径向相对的两侧;所述第一阀部包括安装于所述阀座上的第一阀盖,以在所述阀座和所述第一阀盖之间限定出第一阀腔,所述第一阀部还包括位于所述阀座与所述第一阀盖之间的第一膜片和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膜片与所述阀座的第一阀部弹簧;所述第二阀部包括安装于所述阀座上的第二阀盖,以在所述阀座和所述第二阀盖之间限定出第二阀腔,所述第二阀部还包括位于所述阀座与所述第二阀盖之间的第二膜片和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二膜片与所述阀座的第二阀部弹簧;所述阀座包括阀座壳体和形成于所述阀座壳体内部的阀座气路,所述阀座壳体上形成有第一阀座通孔、节流通孔和第二阀座通孔,所述第一阀座通孔和所述节流通孔分别连通所述阀座气路与所述第一阀腔,所述第二阀座通孔连通所述阀座气路与所述第二阀腔,所述第一膜片和所述第二膜片设置为受到足够压力时能够分别封堵所述第一阀座通孔和所述第二阀座通孔;所述加油枪内形成有前气路和后气路,所述第一阀腔的前端与所述前气路连通,所述第二阀腔的后端与所述后气路连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6207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