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水下硬质土层的吸泥机在审
申请号: | 202010568395.0 | 申请日: | 2020-06-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9148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22 |
发明(设计)人: | 陈涛;张耿;李军堂;潘东发;涂满明;毛伟琦;舒海华;杨浩;查道宏;罗兵;张文斌;宋宇亮;周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F5/28 | 分类号: | E02F5/28;E02F3/88;E02F3/90;E02F3/92 |
代理公司: | 武汉智权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25 | 代理人: | 兰岚 |
地址: | 43005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水下 硬质 土层 吸泥机 | ||
本申请涉及一种用于水下硬质土层的吸泥机,涉及桥梁施工设备领域。本吸泥机包括吸泥机构、碎泥机构和防堵组件,吸泥机构包括增压组件和吸泥管,吸泥管穿设于增压组件上且两端至少部分伸出增压组件,位于增压组件内的吸泥管的管段侧壁上设有多个沿外壁朝内壁方向往上倾斜的增压孔,增压组件用于通过增压孔以在吸泥管内形成低压,碎泥机构,其包括至少两个碎泥组件,碎泥组件设于吸泥机构的底部,并用于击碎水下硬质土层以辅助吸泥管的吸泥,防堵组件,其设于吸泥管的底部,防堵组件用于防止吸泥管在吸泥过程中发生堵塞。本申请提供的用于水下硬质土层的吸泥机,解决了相关技术中吸泥机在水下硬质土层作业时吸泥效果差、易堵塞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桥梁施工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水下硬质土层的吸泥机。
背景技术
一般,在桥梁的深水沉井基础施工中,需要先将沉井基础底部的土层抽吸掉,才能进行沉井取土下沉,或者在进行钢围堰的施工时,常规双壁钢围堰在覆盖层中下沉方式多选择为吸泥下沉,因此,吸泥机在桥梁施工时应用十分普遍。
相关技术中,空气吸泥设施由于其具有施工工艺简单、投入较少成本低、取泥速度快等优点被广泛使用,常规的空气吸泥机主要构造由吸泥头、吸泥管、高压风管等组成,其主要原理为利用较大的内外压差将泥沙通过吸泥头吸入。然而,此种吸泥机因对覆盖层扰动较小,吸泥效果相对不佳,影响了吸泥质量和吸泥效率。目前,为了改善吸泥机的吸泥质量和吸泥效率,往往在机头上增加一些辅助结构,例如搅拌棒,其用于在吸泥头吸泥的同时以一定的速度旋转,以搅动吸泥机头四周的淤泥,从而保证更好的吸泥效果,另外也能对机头上吸附的污泥更好的清理。
但是,目前桥梁施工时,有时会遇到硬质土层,现有的吸泥机通常都是在软质土层的上表面进行工作,在硬质土层的上表面进行作业时,不能够达到较好的吸泥效果;另外,水底经常会有杂物如体积较大的块石等,较易造成吸泥头堵塞,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吸泥的效果。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水下硬质土层的吸泥机,以解决相关技术中吸泥机在水下硬质土层作业时吸泥效果差、易堵塞的问题。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水下硬质土层的吸泥机,其包括:
吸泥机构,其包括增压组件和吸泥管,所述吸泥管穿设于所述增压组件上且两端至少部分伸出所述增压组件,位于所述增压组件内的所述吸泥管的管段侧壁上设有多个沿外壁朝内壁方向往上倾斜的增压孔,所述增压组件用于通过所述增压孔以将所述吸泥管内的泥水混合物排出;
碎泥机构,其包括至少两个碎泥组件,所述碎泥组件设于所述吸泥机构的底部,并用于击碎水下硬质土层以辅助所述吸泥管的吸泥;
防堵组件,其设于所述吸泥管的底部,所述防堵组件用于防止所述吸泥管在吸泥过程中发生堵塞。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增压组件包括:
集风箱,其包括一集风腔,所述集风箱被配置为:所述吸泥管穿设于所述集风箱上,且位于所述吸泥管上的增压孔均与所述集风腔连通;
高压气泵,其设于所述集风箱的上方,且通过管道与所述集风箱的顶部相连并与所述集风腔连通,所述高压气泵用于向所述集风腔内注入高流速的空气以将所述吸泥管内的泥水混合物排出。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碎泥机构包括:
分流管,其设于所述集风腔内,所述分流管的管段上间隔设有至少两个出水口,每一所述出水口均与其中一所述碎泥组件相连;
高压水泵,其设于所述集风箱的上方,且通过管道与所述分流管的一端相连。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碎泥组件包括射水管和设于所述射水管端部的喷嘴,所述射水管与与其对应的所述出水口连通,所述射水管与出水口的连接处设有转动件,所述转动件连接有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用于驱动所述转动件转动以调节所述射水管的角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6839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