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利用硫酸盐还原菌处理硫酸盐废水并回收金属硫化物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569927.2 | 申请日: | 2020-06-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3220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02 |
发明(设计)人: | 刘翔;任婉情;李政文;杨晓英;王利;万春黎 | 申请(专利权)人: | 复旦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3/34 | 分类号: | C02F3/34;C01G11/02;C01G9/08;C02F101/10;C02F101/30 |
代理公司: | 上海正旦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00 | 代理人: | 陆飞;陆尤 |
地址: | 20043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利用 硫酸盐 还原 处理 废水 回收 金属 硫化物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环保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利用硫酸盐还原菌处理硫酸盐废水并回收金属硫化物的方法。本发明方法分为两个阶段:硫酸盐去除,生物矿化回收;在硫酸盐去除阶段,使用厌氧污泥反应器驯化污泥得到硫酸盐还原菌污泥,将其用于处理硫酸盐废水使得硫酸根被还原为硫离子;在生物矿化回收阶段,含有硫离子以及硫酸盐还原菌产生的可溶性微生物产物的出水与重金属溶液缓慢混合,在慢速搅拌下通过微生物矿化作用,在反应过程中调节pH以产生具有多元功能的金属硫化物材料。该金属硫化物材料可用于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也可用于光电转化以及锂离子电池等领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环境保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用硫酸盐还原菌处理硫酸盐废水并回收金属硫化物材料的方法。
背景技术
工业生产、矿物开采会产生大量的含有硫酸盐废水,硫酸盐还原菌能够利用硫酸盐作为末端电子受体,降解有机物,并生成硫化氢。目前,用于处理硫酸盐废水的方法有离子交换、化学沉淀和微生物还原技术,其中微生物还原技术主要是利用硫酸盐还原菌,由于硫酸盐还原菌生长繁殖速率较快,去除硫酸根效率高,已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硫酸盐被还原后会产生硫化物,主要以硫离子形式存在水中或以硫化氢溢出,会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因此,在硫酸盐还原菌处理硫酸盐废水的工艺的广泛应用中,有效控制出水中硫离子带来的二次污染是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目前用于控制硫化氢以及硫离子的方法有氧化法和沉淀法,其中氧化法将硫化氢以及硫离子氧化为单质硫,能够减少溶解的硫化物,但难以回收,而沉淀法易于分离,并可以回收得到具有更大的实用价值和应用前景的硫化物材料。
硫离子能够和多种金属离子反应生成金属硫化物沉淀,金属硫化物沉淀的溶度积较低且相对稳定,是经济高效的硫离子去除方式,由于金属硫化物可能在电子、光学和超导体等领域具备潜在应用价值,因此在处理硫酸盐废水的同时回收金属硫化物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金属废水与硫酸盐废水共同处理,在实际应用中可能出现两个问题,首先是硫化物沉淀的回收速率慢,因为加入的金属离子需要控制在低浓度以避免对硫酸盐废水活性的影响,其次是硫化物沉淀和污泥难以分离。这就需要设置多级工艺,将硫酸盐还原和硫化物沉淀分别在两个工艺中实现,这不仅有利于产物的纯化回收,并且还有可能获得更有价值纳米级硫化物材料。
硫酸盐还原菌分泌的可溶性微生物产物(Soluble microbial products, SMP),如多糖、蛋白质与核酸等存在于出水中。在硫化物沉淀时,这些SMP也可能会参与到硫化物生成的过程中,从而有可能获得更有价值纳米级硫化物材料。这一生物参与无机物沉淀的过程称之为生物矿化。微生物所分泌产生的生物大分子,具有丰富的官能团,可以提供大量的附着位点,以及独特的三维空间结构,可以诱导沉淀物的结晶过程,制备多种形貌的无机物材料比如金属纳米团簇,量子点,过渡金属硫化物等回收得到的金属硫化物材料具备潜在的应用价值,体现在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光电转化以及锂离子电池方面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利用硫酸盐还原菌处理硫酸盐废水并回收金属硫化物材料的方法,在利用硫酸盐还原菌处理硫酸盐废水的过程中,回收有利用价值的金属硫化物。
本发明提供的利用硫酸盐还原菌处理硫酸盐废水并回收金属硫化物的方法,分为两段:硫酸盐去除,生物矿化回收。在硫酸盐去除阶段,使用厌氧污泥反应器驯化污泥得到硫酸盐还原菌污泥,将其用于处理硫酸盐废水使得硫酸根(SO42-)被还原为硫离子(S2-);在生物矿化回收阶段,含有硫离子以及硫酸盐还原菌产生的可溶性微生物产物的出水与重金属溶液缓慢混合,在慢速搅拌下通过微生物矿化作用,在反应过程中调节pH以产生具有多元功能的金属硫化物材料。涉及的装置包括:①厌氧污泥反应器,②金属硫化物矿化反应器,③pH调节装置,④搅拌装置等。具体步骤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复旦大学,未经复旦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6992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