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输入移动补电柜及补电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571292.X | 申请日: | 2020-06-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1705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29 |
发明(设计)人: | 刘天长;吴彬杰;莫峰;魏佳骏;郑宣清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巨电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L53/30 | 分类号: | B60L53/30;B60L53/31;B60L53/14;H02J3/32;H02B1/24 |
代理公司: | 厦门律嘉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25 | 代理人: | 张辉;温洁 |
地址: | 354200 福建省南平***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输入 移动 补电柜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输入移动补电柜,包括:柜体,其设置有电池舱和电气舱,电气舱上设置有直流取电口和交流取电口;电池系统,安装于电池舱内;交直流一体充电桩,设置于电气舱内,其包括双输入电源模块及充电枪,双输入电源模块包括AC输入端,DC输入端及DC输出端,DC输出端与充电枪电连接,AC输入端与交流取电口电连接,DC输入端与直流取电口及电池系统电连接;配电系统,设置电气舱内,其包括汇流箱及继电器组,继电器组由交直流一体充电桩进行控制。本发明还公开了应用上述双输入移动补电柜的补电方法。本发明通过双输入电源模块,兼容交流及直流电源输入,智能化程度高,节能环保,安全可靠,成本低,集成度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充电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输入移动补电柜及补电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车辆的大规模推广,充电桩的保有量难以满足充电需求。大规模的投建充电桩虽可解决充电难题,却会给电网带来很大的压力,大规模的子电网变压器需要进行扩容升级,车辆充电高峰期拉大用电需量。此外,电动车辆经常发现在半道电量用尽而无法移动的现象。
现有的技术方案中,移动补电装置需要通过AC/DC交流充电桩或双向变流装置为内部电池系统充电,通过DC/DC直流充电桩为电动车辆补电。可见,现有方案需要集成独立的充电及放电装置实现移动补电功能,无法通过单个装置实现自身补电和对外放电功能、体积庞大,且无法实现充放电模式的灵活切换。
申请公布号CN204230956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日2014年10月26日)公开了一种移动补电车系统,包括三相整流桥、车载DC/DC充电机、储能电池包、充电枪、充电座以及模式切换开关,在第一种模式下,三相整流桥将从交流充电桩中导入的交流电变成直流电并通过车载DC/DC充电机对储能电池包进行充电,通过模式切换开关切换至第二种模式下,储能电池包通过车载DC/DC充电机将其电能转换至对电动车进行充电。该方法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1)系统需要集成三相整流桥、DC/DC充电机两个独立电源装置,体积大,成本高。
(2)市电经交流充电桩导入到三相整流桥转换成直流电后还需经过车载DC/DC充电机稳压后给电池包进行充电,能量多级转换,效率低。
(3)市电转换成直流电后不支持直接给电动车辆充电,需要先存储在电池系统中再有电池系统通过DC/DC充电给电动车辆充电,无法充分利用峰时电量。
(4)通过模式切换开关切换系统工作模式,需要人为干预,智能化程度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输入移动补电柜及补电方法,可实现交流、直流的双模式输入,智能化程度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方案: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输入移动补电柜,安装在挂车上,由拖车头进行牵引调度,包括:柜体,其设置有电池舱和电气舱,所述的电气舱上设置有直流取电口和交流取电口;电池系统,安装于电池舱内,所述的直流取电口与电池系统电连接;交直流一体充电桩,设置于电气舱内,其包括双输入电源模块及充电枪,所述的双输入电源模块包括AC输入端,DC输入端及DC输出端,所述的DC输出端与充电枪电连接,所述的AC输入端与交流取电口电连接,所述的DC输入端与直流取电口及电池系统电连接;配电系统,设置电气舱内,其包括汇流箱及继电器组,所述的交流取电口、直流取电口及电池系统的高压输出口电连接至汇流箱的汇流排,汇流排连接处安装所述的继电器组,所述的继电器组由交直流一体充电桩进行控制。
进一步的,所述的配电系统还包括配电柜、取电模块、逆变器、UPS及开关电源,所述的取电模块、逆变器、UPS、开关电源、汇流箱及继电器组安装于配电柜内;所述的电池系统的高压直流电经取电模块输出给逆变器,所述的逆变器将高压直流电逆变为单相交流电为UPS及交直流一体充电桩提供辅助电源,并将单相交流电输出给开关电源,开关电源将单相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后输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巨电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福建巨电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7129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