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强度破窗弹弹头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2010572090.7 | 申请日: | 2020-06-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7203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13 |
发明(设计)人: | 葛贤坤;王丽晶;方播;刘洪国;朱凯亮;李忠举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壹诺为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应急管理部上海消防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62B3/00 | 分类号: | A62B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化育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833 | 代理人: | 尹均利 |
地址: | 210000 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强度 弹弹 结构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强度破窗弹弹头结构,包括弹壳,所述弹壳的内部设有产气装置,所述弹壳的前端固定连接有吸盘,所述弹壳的前端开设有撞击口,所述产气装置的前侧设有粉碎装置,所述粉碎装置包括活塞,所述活塞与产气装置上输出端的前侧固定连接,所述活塞的前侧固定连接有齿板,所述齿板的前端固定连接有撞击块,所述齿板的上表面啮合有齿轮一,所述齿轮一的内壁固定连接有轴一。本发明,通过上述结构之间的配合使用,解决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由于传统的弹头与玻璃幕墙的接触点较为单一,难以实现玻璃幕墙的大面积破碎,需要发射多枚弹头以达到预期破碎效果,降低了工作效率,给使用带来不便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破窗弹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高强度破窗弹弹头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破窗器主要是固定式和手持式,作用的距离有限。固定式的一般固定在汽车内部使用,一旦汽车被恐怖分子劫持,外部营救人员没法破窗进入,只能依靠内部人员操作,显得十分被动;而手持式的,都是依靠爆炸冲击波的直接作用来破碎钢化玻璃,冲击波作用的瞬间易引起玻璃碎片四溅易伤害到内部人员或人质,此外爆炸冲击波对人体亦存在安全隐患,故其安全性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此外,现在许多商场和办公高楼常采用钢化玻璃作为玻璃幕墙,其内部一旦发生火灾,消防人员无法从楼外喷水灭火,这给内部人员逃生和消防人员的灭火进度均造成重大影响。因此,如何解决其安全问题,同时又能弥补现有破窗器作用距离有限,不能满足高楼火灾救援的不足,为此人们提出一种破窗弹,如中国专利CN204279327U所公开的一种枪发式破窗弹,包括破窗弹作用部分、发射作用部分的发射装置、作用部分内部的产气装置,引燃产气装置内产气剂的延期装置,用于破碎钢化玻璃的冲击椎体,用于冲击椎体复位的弹簧装置,用于支撑破窗弹作用部分的吸附装置。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结构简单,采用防暴枪进行发射,操作简单、作用距离远、安全可靠、破窗效果好。本实用新型不但可以用于特定环境下的反恐、反劫持任务,还可用于高楼破窗(玻璃幕墙),以便火灾逃生,辅助消防救援。
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传统的弹头与玻璃幕墙的接触点较为单一,难以实现玻璃幕墙的大面积破碎,需要发射多枚弹头以达到预期破碎效果,降低了工作效率,给使用带来不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强度破窗弹弹头结构,对传统装置进行改进,解决了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高强度破窗弹弹头结构,包括弹壳,所述弹壳的内部设有产气装置,所述弹壳的前端固定连接有吸盘,所述弹壳的前端开设有撞击口,所述产气装置的前侧设有粉碎装置。
所述粉碎装置包括活塞,所述活塞与产气装置上输出端的前侧固定连接,所述活塞的前侧固定连接有齿板,所述齿板的前端固定连接有撞击块,所述齿板的上表面啮合有齿轮一,所述齿轮一的内壁固定连接有轴一,所述轴一在弹壳内定轴转动,所述轴一的端部固定连接有圆柱,所述弹壳的侧面开设有供圆柱限位转动的通孔,所述圆柱的表面套有凸轮环,所述凸轮环的前侧滑动连接有压板,所述弹壳的侧面开设有供压板前后限位滑动的通槽,所述压板的前侧固定连接有撞击柱,所述弹壳的侧面固定连接有圆环,所述撞击柱的表面与圆环的内壁滑动连接,所述撞击柱的表面套有压簧,所述压簧的两端与圆环和压板的相对面固定连接,所述圆柱的表面设有辅助装置。
优选的,所述辅助装置包括弧形齿板,所述弧形齿板的侧面与圆柱上远离轴一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撞击柱的前端开设有通孔并通过通孔转动连接有轴二,所述轴二贯穿压板并与压板转动连接,所述轴二在弹壳的侧方限位转动,所述轴二的表面固定连接有两个齿轮二,所述齿轮二的表面与弧形齿板上的齿牙啮合。
优选的,所述弹壳的侧面固定连接有侧板,所述轴二的表面贯穿侧板并与侧板转动连接,所述轴二的表面固定连接有两个限位环,两个所述限位环的相对面分别与侧板的前后侧转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轴二的前端固定连接有四棱锥块。
优选的,所述撞击柱的前端开设有撞击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壹诺为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应急管理部上海消防研究所,未经南京壹诺为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应急管理部上海消防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7209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