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木薯保鲜剂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2010572623.1 申请日: 2020-06-22
公开(公告)号: CN111543476B 公开(公告)日: 2023-09-22
发明(设计)人: 欧文军;李开绵;邓福明;罗瑛;喻珊;胡伟;薛茂富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海南热作高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
主分类号: A23B7/154 分类号: A23B7/154;A23B7/157
代理公司: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代理人: 文小花
地址: 571101 *** 国省代码: 海南;46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木薯 保鲜剂
【说明书】:

发明公开了一种木薯保鲜剂,所述保鲜剂的组成中包括溶剂和下述三种组分中的两种或三种:(A)壳聚糖、壳寡糖和琼胶寡糖中的至少一种;(B)柠檬酸、抗坏血酸和异抗坏血酸中的至少一种;(C)氯化钙和氯化钠中的至少一种;所述保鲜剂的组成中还包括几夫碱,本发明公开的一种木薯保鲜剂具有能够有效防止木薯发生采收后生理性褐变,不需要经过热处理,对木薯淀粉性质无影响,使用方便,绿色经济环保,无副作用,可延长保鲜期至15天的特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保鲜剂,特别是一种木薯保鲜剂。

背景技术

木薯是大戟科木薯属植物,世界三大薯类作物之一,是热区重要的粮食作物,全球第六大粮食作物,被称为“淀粉之王”,是世界近六亿人的口粮。由于木薯耐旱抗贫瘠,广泛种植于非洲、美洲和亚洲等100余个国家或地区。

虽然木薯具有高淀粉、耐性好、易生长的特点,但与其性质相似的山药、红薯等却明显不同在于:采收后的木薯块根会发生特有的“采后生理性变质”,即采收后24~48 h,块根内部的薄壁组织会快速出现褐变(初级变质),5~7 d 后便遭受到病原微生物的全面侵染而引起次级变质,从而发生腐烂变质。木薯不耐贮藏的特点也是阻碍木薯推广、深加工产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目前科学界尚未对木薯“采后生理性变质”的原因定论,采后生理性变质涉及了氧化应激反应、糖代谢、蛋白质代谢和酚类化合物等各种复杂的生理生化过程。国内外研究推测初级变质可能与氧化酶介导的酚类化合物的氧化有关。此外,像马铃薯、甘薯、山芋类在受伤后很快能在伤口周围形成木栓组织而完成愈合,但木薯块根却很难在伤口周围形成有效的保护层,故受伤后的木薯更易受到各种病原菌侵入,导致色泽、质地、风味的下降,最终完全腐烂变质。

因此木薯的保鲜技术也是个困扰科学界多年,至今仍未能得到解决的产业难题。现有技术一般通过物理手段和化学保鲜剂两种途径,物理手段一般从两个角度:隔氧和低温,例如公开号CN108925242A,一种食用型木薯的采收贮藏保鲜方法,公开的保鲜方式就是同时运用了隔氧和低温。上述方法虽然从切面表层抑制住了木薯被病原微生物侵入而导致的腐烂,但无法抑制块根内部的褐变,切开后依然从中心处有褐变现象发生。贮藏期虽可以达到3周,但贮藏至第3天会有次生根长出,1周后失重率达到14%,3周后失重率可达到23%。化学保鲜剂则是采用杀菌剂,更多则是利用天然保鲜剂以涂抹或者浸泡的手段将木薯的切面进行处理。例如公开号CN106212662A,木薯贮藏保鲜的方法,利用的咪鲜胺进行处理,咪鲜胺是一种广谱杀菌剂,暂且不议其保鲜效果如何,咪鲜胺对人体毒副作用大,食品安全性无法得到保证。申请人在先申请公开号CN105594845A,一种新型木薯护色保鲜剂及其保鲜方法,运用了壳聚糖的成膜性,结合抗氧化剂、隔氧、热处理、真空保存的综合手段,延长保鲜期至15天。但上述方法处理程序繁多,使用复杂,经过热处理的木薯淀粉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变性,不利于进一步深加工处理。因此现有技术需要寻找一种能够真实有效防止木薯生理性褐变、使用方便,安全无毒副作用的保鲜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发明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能够有效防止木薯发生采收后生理性褐变,不需要经过热处理,对木薯淀粉性质无影响,使用方便,无毒副作用,可延长保鲜期至15天的木薯保鲜剂。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木薯保鲜剂,所述保鲜剂的组成中包括溶剂和下述三种组分中的两种或三种:(A)壳聚糖、壳寡糖和琼胶寡糖中的至少一种;(B)柠檬酸、抗坏血酸和异抗坏血酸中的至少一种;(C)氯化钙和氯化钠中的至少一种;所述保鲜剂的组成中还包括几夫碱。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与在先申请CN105594845A原理相同,采用天然聚糖的交联作用,形成隔氧保护层,食用酸本身具有杀菌抑菌的特性,氯化钠和氯化钙由于其改变细胞渗透性的作用机理,与聚糖、食用酸结合能够有效的阻止外部病原微生物的侵染。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海南热作高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海南热作高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7262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