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养殖工船养殖水舱助流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2010572651.3 | 申请日: | 2020-06-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43370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18 |
发明(设计)人: | 张怡;焦尔;张彬;王靖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发展中心 |
主分类号: | A01K61/60 | 分类号: | A01K61/60;A01K63/04;B63B35/26 |
代理公司: | 上海伯瑞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7 | 代理人: | 王一琦 |
地址: | 200092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养殖 水舱助流 结构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养殖工船养殖水舱助流结构,包括呈圆柱体形状的养殖水舱;养殖水舱的侧壁上按照不同高度,设置若干排进水接口,进水接口伸入养殖水舱,并在与养殖水舱内壁的结合处设置一渐变式助流结构,渐变式助流结构为螺旋马鞍状结构,其横切面呈马鞍状,且自上而下陡峭程度趋缓且宽度趋大;各排进水接口与其上方相邻排的进水接口相比,渐变式助流结构同等部位的马鞍状横切面的陡峭程度较缓且宽度较大;进水接口插入以相同的角度插入养殖水舱,并形成一旋流式的进水;养殖水舱底部具有与旋流式的进水的路径相匹配的旋流式的导流槽。本发明采用主动与被动相结合的措施使养殖水舱内水体与外界海水进行交换,并兼顾环保。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养殖工船养殖水舱助流结构,属于养殖工船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捕捞技术日益更新及生计渔船捕捞强度加大,渔业资源日渐枯竭,渔业产业逐渐从捕捞为主转变为养殖为主。传统的网箱养殖由于固定在一定的海域,一方面鱼类排泄物、残饵、残药等养殖副产物对海洋环境造成极大污染;另一方面每年因台风等自然灾害造成大量网箱损坏,并导致养殖鱼类损失。可移动式养殖工船为船型养殖设施,可在台风到来前航行至安全地带避免损失;亦可根据养殖水舱内养殖品种选择合适温度、盐度的水域停泊。养殖工船的特点是外形为船,内部有多个养殖水舱,每个养殖水舱内水体需要时常与外界交换,以保持养殖水体良好的养殖环境。
现有的养殖工船,在内部水流助流结构的设计上,有的在养殖箱的形状上进行优化设计,有的则采用主动推流的设计,这些设计对于养殖箱内部水流导向的效果不佳,而且能耗往往也较高。此外,进水结构与排水结构的关联性方面的设计,以及如何采用主动与被动相结合的设计,使养殖水舱内水体与外界海水进行交换,并兼顾环保,是本领域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养殖工船养殖水舱助流结构,采用主动与被动相结合的措施使养殖水舱内水体与外界海水进行交换,并兼顾环保,污染物与常规排放的污水分离。
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养殖工船养殖水舱助流结构,包括呈圆柱体形状的养殖水舱1;所述养殖水舱1的侧壁上按照不同高度,设置若干排进水接口3,所述进水接口3伸入所述养殖水舱1,并在与养殖水舱1内壁的结合处设置一渐变式助流结构,所述渐变式助流结构为螺旋马鞍状结构,其横切面呈马鞍状,且自上而下陡峭程度趋缓且宽度趋大;各排进水接口3与其上方相邻排的进水接口3相比,渐变式助流结构同等部位的马鞍状横切面的陡峭程度较缓且宽度较大;所述进水接口3插入以相同的角度插入所述养殖水舱1,并形成一旋流式的进水;所述养殖水舱1底部具有与所述旋流式的进水的路径相匹配的旋流式的导流槽6。
优选的,所述养殖水舱1的底部设有一排水接口5,所述排水接口5位于所述旋流式的导流槽6形成的旋流的中心部位,呈圆柱体结构,侧壁上较高部位设有高位排水管504,较低部位设有清污口506,位于清污口506下方的是集污槽505。
进一步的,各所述进水接口3的进水管301上均设置进水阀门302,所述进水阀门可集中电动控制,通过加大上、下层进水接口的流量差,来调节助流的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高位排水管504水平,其内设有排水叶轮501。
进一步的,所述排水接口5的上端设有前置滤网502。
进一步的,所述高位排水管504的前端设有后置滤网503。
优选的,所述养殖水舱1的底部呈倒圆台结构。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调节不同高度的进水阀门的流量,实现对旋流效果的主动调节;通过特定设计单体的、不同高度下形成关联的螺旋马鞍状的助流结构的设计,以及养殖水舱底部的导流槽的设计,实现旋流效果的被动调节。进而通过主动与被动相结合的措施使养殖水舱内水体与外界海水进行交换,并兼顾环保,污染物与常规排放的污水分离。同时,还优化设计了排水结构,使排水、集污、清污得到了合理的结构安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发展中心,未经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发展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7265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