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内源反硝化耦合厌氧氨氧化的城市污水深度脱氮装置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573012.9 | 申请日: | 2020-06-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61922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15 |
发明(设计)人: | 刘文龙;李军;邹金特;吴淑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3/30 | 分类号: | C02F3/30;C02F3/34;C02F101/16 |
代理公司: | 杭州君度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3240 | 代理人: | 杨天娇 |
地址: | 310014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内源 硝化 耦合 厌氧氨 氧化 城市 污水 深度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内源反硝化耦合厌氧氨氧化的城市污水深度脱氮装置及方法,其中装置包括原水箱、SEDA反应器、中间水箱、PN反应器和短程硝化出水水箱,SEDA反应器通过SEDA进水泵与原水箱连接,SEDA反应器采用第一出水阀与所述中间水箱相连,PN反应器通过PN进水泵与所述中间水箱连接,PN反应器采用PN出水阀与短程硝化出水水箱相连,短程硝化出水水箱通过短程硝化液进水泵与SEDA反应器连接,最终通过SEDA反应器的第二出水阀出水。本申请利用反硝化聚糖菌和厌氧氨氧化菌进行协同深度脱氮,解决了低C/N比城市污水进水碳源不足的问题,保证了系统脱氮效果的高效性和稳定性。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污水生物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内源反硝化耦合厌氧氨氧化(SEDA)的城市污水深度脱氮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以“好氧硝化-异养反硝化”为主要脱氮途径而开发的传统生物脱氮工艺(典型的代表如A/O和A2/O工艺),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城市污水生物处理技术。然而,传统生物脱氮工艺需要耗费大量的能源和碳源,不符合节能减排与可持续发展的国家需求。对于污水生物处理,在防止氮磷排放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同时,如何实现稳定低耗的氮素脱除成为目前城市污水生物脱氮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
厌氧氨氧化工艺作为一种新型的生物脱氮工艺,其微生物代谢反应是指在缺氧条件下,利用氨氮作为电子供体,亚硝态氮作为电子受体,生成N2并部分生成硝态氮的生物转化过程。与异养反硝化反应相比,厌氧氨氧化反应属于自养脱氮反应,以CO2作为碳源,无需溶解氧(DO)和有机物的参与,且代谢过程中没有N2O的产生,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因此,面向节能减排的厌氧氨氧化技术被认为是实现城市污水低耗脱氮的有效手段。
从代谢机理上来看,厌氧氨氧化反应的最大理论脱氮率仅为89%,存在出水NO3-积累的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通常采用反硝化与厌氧氨氧化的耦合构建同步厌氧氨氧化/反硝化(SAD)工艺,进而实现污水的深度脱氮。不过,由于实际城市污水的水质水量随季节波动变化较大,有机物成分也较为复杂,当环境中有机物浓度过高或出现波动时,反硝化菌与厌氧氨氧化菌对于底物基质和生存空间的竞争就变得更为激烈。因此本申请采用外源反硝化极易导致城市污水SAD工艺出现系统失稳和出水水质变差的问题。内源反硝化速率相较于外源反硝化速率存在大概6倍的差距,且仅以胞内PHA为电子供体,成分单一,便于调控,同时外源有机物的内源化不仅提高了系统的抗冲击负荷能力,还进一步减少了系统的污泥产量。因此,采用内源反硝化与厌氧氨氧化的耦合更适合实际低C/N比城市污水的深度脱氮。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源反硝化耦合厌氧氨氧化的城市污水深度脱氮装置及方法,用于实现低C/N比城市污水深度脱氮的目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本申请提供一种内源反硝化耦合厌氧氨氧化的城市污水深度脱氮装置,所述内源反硝化耦合厌氧氨氧化的城市污水深度脱氮装置包括原水箱、SEDA反应器、中间水箱、PN反应器和短程硝化出水水箱,其中:
所述SEDA反应器通过SEDA进水泵与原水箱连接,用于将城市污水由原水箱注入SEDA反应器中,所述SEDA反应器采用第一出水阀与所述中间水箱相连,用于将除有机物出水排入中间水箱,所述PN反应器通过PN进水泵与所述中间水箱连接,用于将中间水箱中的除有机物出水注入PN反应器中,所述PN反应器采用PN出水阀与短程硝化出水水箱相连,用于将短程硝化反应后得到的短程硝化出水排入短程硝化出水水箱,所述短程硝化出水水箱通过短程硝化液进水泵与SEDA反应器连接,用于将短程硝化出水水箱中的短程硝化液注入SEDA反应器,最终通过SEDA反应器的第二出水阀出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工业大学,未经浙江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7301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LED驱动电路
- 下一篇:一种永磁同步电机自抗扰复合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