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罩体负压隔离门在审
申请号: | 202010573147.5 | 申请日: | 2020-06-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10032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23 |
发明(设计)人: | 朱仁心;蒋海娃;魏高峰;高福;肖良;王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
主分类号: | E06B5/12 | 分类号: | E06B5/12;E06B7/28;B63B19/00;A61L9/20 |
代理公司: | 上海元一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68 | 代理人: | 孙跃虹 |
地址: | 20043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双罩体负压 隔离 | ||
本发明双罩体负压隔离门包括屏蔽罩、缓冲罩、负压发生器和控制器四部分,通过外门外侧围粘贴于舱室或普通病房门框内侧。屏蔽罩外侧上开设有外门帘和外门通气孔,内侧上开设有中门帘和中门通气孔,缓冲罩内侧上开设有内门帘,内壁设有紫外线消毒灯,侧面连通负压发生器,缓冲罩内设有负压检测单元。负压检测单元检测缓冲罩内压力值是否稳定在设定阈值并将检测结果传至控制器。控制器判定出缓冲罩内检测压力值低于设定阈值时控制负压发生器工作;检测结果高于设定阈值时停止负压发生器工作。外门通气孔和中门通气孔加装高效过滤模块,一是用于过滤病毒、粉尘等颗粒物,确保隔离门内空气的洁净;二是用于形成缓冲罩、屏蔽罩及门外空间的负压梯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隔离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双罩体负压隔离门。
背景技术
新型冠状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为飞沫传播、接触传播等。飞沫一般通过咳嗽、打喷嚏等方式散播,它在空气当中的传播距离有限,从人体出来后很快沉降,不会在空气中漂浮,但在空调工作状态下,飞沫活动范围就会明显增大。当疫情发生时,由于舰船所有的舱室公用一个中央空调,带有病毒的空气可以通过舰船舱室的进出风口传播,很有可能出现“一人生病,全船感染”的情况。因此,当疫情发生时,对舰船上收治病人的隔离舱室进行有效隔离,对防止病毒的传播至关重要。
目前,医院为控制病毒的传播,防止救治过程中发生交叉感染,对传染病病房多采用负压隔离病房的设计。一是采用压差控制技术严格控制气流流向,使空气在有效压力梯度驱动下,从清洁区流向污染区,绝对避免气流倒流现象的发生;另一个是进行“三区两通道”的设置。三区即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两通道即医护人员、医护用品等均从清洁的医务人员工作通道进入传染病病房,患者从污染的患者通道进入传染病病房,另设有独立的污物出口供医疗废弃物转运。医护人员从清洁通道,通过缓冲间才能进入病房对患者进行医治。当医治结束后,需穿过病房到半污染区通道,到达消毒室区域进行脱防护服→清洗消毒→更衣一套洗消流程,达到洁净的标准后才能再次返回到清洁通道。相比之下,目前舰船舱室都不是采用负压隔离舱室设计,无法在疫情发生期间形成有效的空气压力梯度,严格控制气流流向,确保气体从清洁区流向污染区。另一方面则是舰船舱室空间狭小,也无法在疫情发生期间实现传染病病房“三区两通道”的设置,确保舰船人员不受病毒感染的风险。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供一种新型的双罩体负压隔离门。
本发明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
本发明提供根据医院传染病病房设计的基本理念并结合舰艇舱室特征设计并制作了一种由屏蔽罩、缓冲罩、负压发生器和控制器四部分组成的双罩体负压隔离门。该发明通过负压发生器抽取缓冲罩内空气形成缓冲罩-屏蔽罩-舱室外通道的负压梯度的同时,在外门通气孔和中门通气孔安装高效空气过滤模块,对输入空气进行病毒、粉尘等颗粒物进行有效隔离,从而确保了输入空气的洁净以及单向流动特性。此外,所述双罩体负压隔离门使医护人员能够在同一位置穿越清洁区与污染区,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空间和时间,提高了隔离效率。
本发明提供一种双罩体负压隔离门,其特点在于,包括屏蔽罩、缓冲罩、负压发生器和控制器四部分。所述屏蔽罩的外侧上开设有外门帘和外门通气孔,所述屏蔽罩的内侧同时作为缓冲罩的外侧,所述屏蔽罩的内侧(缓冲罩的外侧)上开设有中门帘和中门通气孔,所述缓冲罩的内侧上开设有内门帘;所述缓冲罩的侧面设有连通缓冲罩内部的负压发生器,所述缓冲罩内壁设有紫外线消毒灯,所述缓冲罩内设有负压检测单元。
所述负压检测单元用于检测缓冲罩内压力值是否稳定在设定阈值,并将检测结果传输至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判定出缓冲罩内检测压力值低于设定阈值时,控制负压发生器工作;检测压力值高于设定阈值时,停止负压发生器工作。
所述外门通气孔和中门通气孔加装高效过滤模块,一是用于过滤病毒、粉尘等颗粒物,确保隔离门内空气的洁净;二是用于形成缓冲罩、屏蔽罩及外通道之间的负压梯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7314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对话机器人
- 下一篇:一种光伏逆变器用的高导热有机硅灌封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