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泥石流疏导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573571.X | 申请日: | 2020-06-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0574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29 |
发明(设计)人: | 董云;于丰泽;胡鹏;岳建国;田华;王首智;韩俊;赵国华;任海波;邓弟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核工业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B1/02 | 分类号: | E02B1/02;E02B3/00;E02B3/02;E03F1/00;G06T17/05;G06Q50/26 |
代理公司: | 北京正华智诚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870 | 代理人: | 何凡 |
地址: | 610051 四川省***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泥石流 疏导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泥石流疏导方法,包括S1、根据遥感技术、区域历史水文数据和山体区域地形图,构建山体区域三维模型;S2、根据发生泥石流灾害时的历史数据,分别构建各个山体区域的灾害预测模型;S3、根据灾害预测模型中泥石流灾害的概率进行各个山体区域泥石流等级评定,并将评定后的山体区域等级映射于山体区域三维模型中,包括:S4、对在所述山体区域三维模型中标注为黄色、橙色和红色的山体区域进行防护治理。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泥石流治理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泥石流疏导方法。
背景技术
南方地区沟谷纵横,沟道两岸通常风化严重,表层岩体破碎,强降雨、地震等作用后,表层破碎的岩土会剥离山体,在沟道发生泥石流。如汶川地震发生之后,四川地区泥石流发生愈加频繁,泥石流对当地造成巨大的损失。
泥石流是携带大量泥砂、石块等物质的特殊洪流,具有暴发突然、来势凶猛、强大的破坏力的特点。
泥石流形成的条件可分为:
1、充沛的水源;2、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3、有利的流域形态和沟床纵坡。泥石流成因要素中,水动力条件是随环境而变化的因素,松散固体物质和流域条件是相对固定的因素。所以在泥石流的形成过程中,会因携带的泥石而使洪流具有强大的冲刷能力,侵蚀沟道卷入更多的泥石,使泥石流的规模逐渐发展壮大。泥石流包括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泥石流防治工程宜在泥石流的形成区和流通区内。控制泥石流的形成区和流通区的水动力条件,可以有效防止泥石流灾害的发生。
目前的泥石流治理工程主要有截水工程、拦蓄工程、排导工程、护坡工程等,以控制泥石流的发生和造成危害。利用截水等工程控制地表洪水径流,削减水动力条件,需要有利的地形条件,主要适用于大型泥石流沟的治理。拦蓄泥石流固体物质是减少泥石流危害的有效措施,修建谷坊、拦挡坝,蓄泥石流的塘、库或洼地,使松散固体物质不参与泥石流运动,也可以在防护区的范围以外,利用洼地、沟壑、荒滩、湖沼或修建围堤,以足够大的容积将泥石流引入屯蓄起来,使之不产生危害。
拦蓄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工程量大和使用的限制条件多。
排导工程是利用排洪道、渡槽等工程,排泄泥石流,控制泥石流的危害。由于泥石流的侵入能力强、固体物质丰富,排导槽抗冲刷和抗淤积能力要求很高。
除工程措施外,通过种植乔、灌木、草丛等植物,充分发挥其滞留降水、保持水土、调节径流等功能,从而达到预防和制止泥石流发生或减小其规模,减轻其危害程度的目的。生物措施的特点是投资省、能改善自然环境,但发挥效用的时间长,不能及时防治泥石流灾害发生。
综上,现有的泥石流防护效果不佳,不能有效阻缓冲或者抵御泥石流发生时的强大冲击力和破坏力,进而造成严重的灾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泥石流疏导方法,以解决现有的泥石流防护效果不佳,不能有效阻缓冲或者抵御泥石流发生时的强大冲击力和破坏力,进而造成严重的灾害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泥石流疏导方法,其包括:
S1、根据遥感技术、区域历史水文数据和山体区域地形图,构建山体区域三维模型;
S2、根据发生泥石流灾害时的历史数据,分别构建各个山体区域的灾害预测模型;
S3、根据灾害预测模型中泥石流灾害的概率进行各个山体区域泥石流等级评定,并将评定后的山体区域等级映射于山体区域三维模型中,包括:
S3.1、基于灾害预测模型对各个山体区域发生泥石流的概率划分为:安全、危险、较危险和极度危险;
S3.2、根据划分后的山体区域,在山体区域三维模型中采用不同颜色对山体区域进行标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核工业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核工业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7357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