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生活垃圾与有机危险废物协同处理系统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573648.3 | 申请日: | 2020-06-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53792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30 |
发明(设计)人: | 蒋洪波;俞农;董帅;郑细东;雷鸣;覃建恒;饶昌寿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叶林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3G5/00 | 分类号: | F23G5/00;F23G5/027;F23G5/44;F23G5/46;F23J15/00;F23J15/06;F23J15/02;F01D15/10;F01K11/02;B09B3/00;B09B5/00 |
代理公司: | 长沙市融智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3114 | 代理人: | 赵春生 |
地址: | 423309 湖南省郴州***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活 垃圾 有机 危险废物 协同 处理 系统 方法 | ||
1.一种生活垃圾与有机危险废物协同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锅炉系统、将生活垃圾添加至锅炉系统进行焚烧的生活垃圾添加系统、利用锅炉系统产生的蒸汽进行发电的汽轮机发电系统以及利用锅炉系统烟气作为热源的有机危险废物裂解系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活垃圾与有机危险废物协同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危险废物裂解系统包括裂解反应器、向裂解反应器中添加有机危险废物的有机危险废物进料装置、通过管道与裂解反应器的高温油气出口连通的冷凝系统、与裂解反应器的炭渣排出口连接的炭渣回收系统、与裂解反应器出烟口连通的烟气净化系统、与冷凝系统的可燃气出口连接的可燃气净化回收系统以及与冷凝系统配套的油水分离器,所述裂解反应器的热源端通过管道与锅炉系统出烟口连通,所述油水分离器的裂解油出口连接有裂解油回收系统,油水分离器的含油废水出口通过带第三提升泵的管道与锅炉系统的炉膛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生活垃圾与有机危险废物协同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系统包括串接的第一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所述第一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均与油水分离器连接,所述第二冷凝器的可燃气出口与可燃气净化回收系统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生活垃圾与有机危险废物协同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燃气净化回收系统包括通过管道连接的净化塔、第一引风机和气柜,所述净化塔配套有第一循环泵。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生活垃圾与有机危险废物协同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裂解油回收系统包括通过管道连接的第二提升泵和油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生活垃圾与有机危险废物协同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烟气净化系统包括通过管道连接的急冷塔、布袋除尘器、脱硫除尘塔、第二引风机和烟囱,所述脱硫除尘塔配套有第二循环泵。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生活垃圾与有机危险废物协同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炭渣回收系统包括炭渣冷却输送机和炭渣储罐。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生活垃圾与有机危险废物协同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活垃圾添加系统包括第一提升泵和生活垃圾进料装置。
9.一种采用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系统对生活垃圾和有机危险废物进行处理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a收集到的生活垃圾预处理后经第一提升泵泵送至生活垃圾进料装置,再经生活垃圾进料装置送至锅炉系统焚烧,产生高温烟气;
b高温烟气通过锅炉内部换热设备加热水后产生蒸汽,蒸汽通入汽轮机发电系统用于发电,锅炉系统出口烟气作为裂解反应器的供热源;
c通过有机危险废物进料装置将有机危险废物送至裂解反应器进行反应,产生高温油气和炭渣;高温油气经冷凝系统冷凝后得到可燃气、裂解油及含油废水,可燃气经净化塔净化后、通过第一引风机吸引至气柜储存,作为锅炉系统的燃料综合利用;裂解油和含油废水经油水分离器分离,裂解油通过第二提升泵送至油罐中储存,作为锅炉开车时的燃料综合利用,含油废水通过第三提升泵送至锅炉系统焚烧处理;炭渣通过炭渣冷却输送机送至炭渣储罐暂存后返回至锅炉系统焚烧;
d裂解反应换热后的烟气,进入烟气净化系统处理,处理达标后排放。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锅炉系统焚烧温度控制为1150-1200℃;锅炉系统出烟口温度控制为680-720℃;裂解反应器反应温度控制为420-450℃;炭渣冷却输送机将炭渣温度控制为40℃以下;裂解油通过冷却循环水温度控制为30-40℃;裂解反应器出烟口温度控制为550-600℃;急冷塔出口温度控制为200℃以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叶林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湖南叶林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73648.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