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抗HIV的单克隆抗体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010575564.3 | 申请日: | 2020-06-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4707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26 |
发明(设计)人: | 李太生;孙明;刘玉斌;李冰香;王红叶;朱小永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
主分类号: | C07K16/10 | 分类号: | C07K16/10;C07K1/16;C12N15/13;C12N15/85;A61K39/42;A61P31/18 |
代理公司: | 昆明协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3108 | 代理人: | 谢嘉 |
地址: | 650032 ***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hiv 单克隆抗体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抗HIV的单克隆抗体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的单克隆抗体包括重链和轻链,具体如序列表所示。本发明运用YU2 gp140 trimer和AE1 gp140 trimer双抗原对感染HIV的长期不进展者进行特异性单个记忆B细胞的分选,获得了配对的抗体重链和轻链基因,并筛选得到抗HIV的单克隆抗体7D5。该抗体具有高结合活性及有限中和活性。优化的抗体基因克隆方案提高了重链和轻链的扩增效率。该单克隆抗体的发现不仅为HIV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备选药物,也为抗病毒感染的单抗药物研发提供了技术参考。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抗病毒感染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能有效抑制人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的单克隆抗体。同时,本发明还涉及所述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方法,以及该抗体在抗感染药物制备方面的应用。
背景技术
HIV是一种感染CD4+免疫细胞的慢病毒,属逆转录病毒,于1981年在中美洲首次发现。HIV感染人体可导致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目前没有有效的疫苗用于预防HIV感染,且病毒感染后几乎无法根治。全球现有3690万感染病例,每年约有170万的新发病例,77万人死于AIDS。我国现存活HIV感染者/AIDS病人约85万例,年新增感染人数约15万。现有的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therapy,ART)虽可抑制HIV-1的复制和延长患者的预期寿命,但ART不能清除病毒储存库,因此需要终身用药。而患者的依从性、药物不良反应和耐药毒株的出现也是ART面临的重大挑战。因此,需要一些新的策略来预防和治疗HIV感染,以控制病毒传播和疾病发展。
广谱中和抗体(broadly neutralizing antibodies,bNAbs)的分离和作用机制研究为HIV的防控以及疫苗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方法。目前,已有3个bNAbs完成II期临床研究,其治疗功效已在HIV感染者中得到证实,预防效果评价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bNAbs较长的半衰期、Fc效应功能可增强机体对HIV-1的免疫应答。抗体介导的免疫增强作用也许能更好的控制病毒复制和清除感染细胞从而降低HIV-1储存库的量。此外,bNAbs免疫学特征和结构特征以及作用位点的阐明,为疫苗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基于抗原表位以及基于抗体谱系的免疫策略也正准备进入临床试验。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广谱高效中和抗体对已建立的感染治疗时,依然存在效力相对有限的问题,在接受bNAbs治疗的病人中,由于预先可能存在逃逸型毒株,或单一抗体对病毒的选择压力相对较小,使得抗体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多数患者体内很快就会由于突变病毒的发展而出现病毒载量的反弹。同时,一旦建立感染,中和抗体对细胞与细胞之间传播(cell-to-cell transmission)病毒的阻断能力也会明显下降。此外,目前分离到的bNAbs主要源自北美和非洲患者,流行毒株以B亚型和C亚型为主,我国主要的流行毒株以CRF01-AE亚型和CRF07_BC亚型为主,且CRF01-AE感染者呈现病毒载量高、病程进展快的特点,现有bNAbs的应用受到一定的影响和限制,对中国流行毒株和感染患者的效力也将受限。另外,目前的人源抗HIV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对抗体基因的扩增效率有限。因此,需要进一步优化抗体分选和分子克隆技术,促进bNAbs的分离和鉴定,为临床应用提供更多的候选抗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具有良好活性的抗HIV的单克隆抗体。
本发明同时提供了一种制备所述单克隆抗体的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所述单克隆抗体在制备治疗或预防HIV感染药物方面的应用。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未经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7556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