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水力分层辐射流多层悬浮沉淀装置及沉淀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575731.4 | 申请日: | 2020-06-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06442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01 |
发明(设计)人: | 刘卫龙;李醒伟;刘欣悦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玉泉水处理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02 | 分类号: | C02F9/02 |
代理公司: | 西安铭泽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61223 | 代理人: | 吴林 |
地址: | 710114 陕西省西安***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力 分层 辐射 多层 悬浮 沉淀 装置 方法 | ||
1.一种水力分层辐射流多层悬浮沉淀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筒体(4),筒体(4)内设有:
进水管(1),进水管(1)的一端伸入筒体(4)内,并沿筒体(4)向上延伸,用于给筒体(4)内输送待处理的污浊水;
多个倒立式伞状沉淀装置(5),固定在筒体(4)内,将筒体(4)内分隔为多层倒锥形沉淀空间,污浊水在多层锥形沉淀空间内沉淀污泥;
多个辐射流布水装置(2),用于将污浊水辐射分布在多层倒锥形沉淀空间内,每层倒锥形沉淀空间内设置一个辐射流布水装置(2),上下相邻两个辐射流布水装置(2)依次连通,下部的辐射流布水装置(2)与进水管(1)密封连通,上部的辐射流布水装置(2)的顶部设有密封堵头(7);
多个集泥导向装置(3),每个倒立式伞状沉淀装置(5)和对应的辐射流布水装置(2)之间设置一个集泥导向装置(3),用于对倒锥形沉淀空间内的污泥进行导向,使得污泥下沉到筒体(4)内的底部;
排水管(11),设置在筒体(4)外壁的上部,位于上部倒立式伞状沉淀装置(5)的上方,用于排出污泥沉淀后的水;
排泥装置(12),位于筒体(4)内的底部,连接排泥管,排泥管伸出筒体(4)外,用于排出沉淀在筒体(4)内底部的污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力分层辐射流多层悬浮沉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4)内上部设有隔板(13),隔板(13)位于密封堵头(7)的上方,隔板的中部固定设有导流管(8),导流管(8)与筒体(4)内隔板(13)的下方相连通,隔板(13)上位于导流管(8)外还设有外套筒(9),外套筒(9)的高度低于导流管(8)的高度,导流管(8)与外套筒(9)之间形成一级曝气区,外套筒(9)与筒体(4)的内壁之间形成二级曝气区,排水管(11)与二级曝气区相连通。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力分层辐射流多层悬浮沉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套筒(9)的顶部周向边缘与筒体(4)的内壁之间固定设有多个水流切割曝气溶氧装置(10),用于对经过一级曝气的水进行水流切割溶氧和二级曝气。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力分层辐射流多层悬浮沉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辐射流布水装置(2)包括竖向管(2-1)和多个分流水管(2-2),多个分流水管(2-2)均匀布设在竖向管(2-1)的周向,且内端分别与竖向管(2-1)相连通,外端倾斜向上,竖向管(2-1)的下部设有管接头(2-3),上下相邻的两个竖向管(2-1)之间通过管接头(2-3)密封连接,位于筒体(4)内下部的辐射流布水装置(2)通过管接头(2-3)与进水管(1)的上端密封连接,密封堵头(7)设置在上部竖向管(2-1)的上端。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水力分层辐射流多层悬浮沉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泥导向装置(3)包括外环板(3-2)、内环板(3-1)和均匀固定设置在外环板(3-2)和内环板(3-1)之间的多个连接杆(3-3),外环板(3-2)、内环板(3-1)和相邻两个连接杆(3-3)之间形成污泥导向口,内环板(3-1)固定套设在竖向管(2-1)上,内环板(3-1)位于多个分流水管(2-2)的上方,倒立式伞状沉淀装置(5)的下端固定在外环板(3-2)上。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水力分层辐射流多层悬浮沉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倒立式伞状沉淀装置(5)为上下两端均开口的倒锥形体,倒锥形体的上端开口密封固定在筒体(4)的内壁上,倒锥形体的下端开口密封固定在外环板(3-2)上。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水力分层辐射流多层悬浮沉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倒锥形体靠近上端开口的周向侧面上均匀布设有多个透水孔(6)。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水力分层辐射流多层悬浮沉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下相邻两个倒锥形体之间的距离为5-30c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玉泉水处理设备有限公司,未经西安玉泉水处理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75731.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