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液态食品的安全检测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577567.0 | 申请日: | 2020-06-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96322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06 |
发明(设计)人: | 芮怀瑾;周颖;孙吉刚;刘郁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G01N1/14 | 分类号: | G01N1/14 |
代理公司: | 徐州创荣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353 | 代理人: | 于浩 |
地址: | 221000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液态 食品 安全 检测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液态食品的安全检测方法,属于食品安全领域,一种基于液态食品的安全检测方法,通过反式内鼓气管的设置,在对瓶装的液态食品取样时向反式内鼓气管内充气,使下取样口被撑开从而实现对底部固态沉淀的取样,同时,胀缩鼓气管膨胀其内部的外延通管从弹性开口囊内伸出连通弹性开口囊内外,从而实现对底部液态食品的取样,相较于现有技术的吸取式取样,本方法采用充气式取样,有效保证反式内鼓气管到达底部之前的密封性,有效保证得到的样品全部或者绝大部为底部的样品,进而有效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从而使得对于保质期的优化效果更好,提高消费者食用该液态食品的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食品安全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基于液态食品的安全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广义的食品检验是指研究和评定食品质量及其变化的一门学科,它依据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和各种技术,按照制订的技术标准,如国际、国家食品卫生/安全标准,对食品原料、辅助材料、半成品、成品及副产品的质量进行检验,以确保产品质量合格。食品检验的内容包括对食品的感官检测,食品中营养成分、添加剂、有害物质的检测等。
分析化学的发展为食品安全检验提供了准确可靠的分析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食品检验技术已能达到百万分之一甚至十亿分之一的准确度。
食品检验的指标主要包括食品的一般成分分析、微量元素分析、农药残留分析、兽药残留分析、霉菌毒素分析、食品添加剂分析和其他有害物质的分析等。根据被检验项目的特性,每一项指标的检验对应相应的检验方法。
除传统的常规分析方法外,仪器分析方法逐渐成为食品卫生检验主要的手段,包括分光光度法、原子荧光光谱法、电化学法、原子吸收光谱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等。以上检验方法按照检验项目,大致可以分为无机成分分析方法和有机成分分析方法,无机成分的分析检验项目主要包括微量元素中铜、铅、锌、锰、镉、钙、铁等。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原子光谱法、分光光度法、电化学法、离子色谱法等方法。
现有食品,通常通过对长时间保存的食品通过检测其临近保质期的食品腐败度的检测,来精确优化保存时间,从而有效保证消费者在保质期内食用的食品安全隐患较低,关于液态食品,尤其是含有固态沉淀的液态食品,例如含有果粒的瓶装饮料,在长期静置时,固态沉淀会沉底,然而固态沉淀与液态食品部分的腐败速度存在一定的差别,导致瓶装或者袋装的液态食品,其静置后的底部附近的食品与其他部位的食品的新鲜度同样存在区别,因而在进行安全检测时,需要着重取样底部的样品进行检测,然而现有的吸取式取样器,在进入到液态食品内时,从上向下的运动过程中,取样端部会进入部分上方的液态食品,导致获取的样品不完全是底部的样品,使得得到的检测数据差异性较大,精确度不高。
发明内容
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液态食品的安全检测方法,它通过反式内鼓气管的设置,在对瓶装的液态食品取样时向反式内鼓气管内充气,使下取样口被撑开从而实现对底部固态沉淀的取样,同时,胀缩鼓气管膨胀其内部的外延通管从弹性开口囊内伸出连通弹性开口囊内外,从而实现对底部液态食品的取样,相较于现有技术的吸取式取样,本方法采用充气式取样,有效保证反式内鼓气管到达底部之前的密封性,有效保证得到的样品全部或者绝大部为底部的样品,进而有效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从而使得对于保质期的优化效果更好,提高消费者食用该液态食品的安全性。
2.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液态食品的安全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首先将液态食品按照售卖时的瓶装或袋装的封装条件进行封装保存,当将临近保质期时,按照临近保质期不同时间进行分组,在组内进行抽样检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未经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7756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