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地铁地下长纵结构混凝土收缩应力约束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0578761.0 | 申请日: | 2020-06-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0965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23 |
发明(设计)人: | 杨骏;段景川;张磊;刘锐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居安建筑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永固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29/045 | 分类号: | E02D29/045;E02D29/16;E02D15/00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远航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76 | 代理人: | 田志远;袁浩华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粤***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地铁 地下 结构 混凝土 收缩 应力 约束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地铁地下长纵结构混凝土收缩应力约束系统,沿着所述长纵结构的纵向方向,间隔若干距离增设配套的横向梁与边柱,所述横向梁分别设置在顶板与底板上,所述边柱设置在两侧边墙上,所述横向梁与所述边柱首尾相连形成封闭框架。本发明通过在纵长结构设置增设梁、增设柱及封闭框架,同时增加设置抗裂钢筋,一方面增大梁柱结构的截面面积和配筋率,提高结构纵向刚度和抗拉应力,另一方面,截断结构合拢后期收缩应力积累,截短收缩影响长度,以避免长纵结构因收缩应力造成的结构性开裂,保障主体结构安全性和耐久性,确保安全运营的同时节约大量的混凝土裂缝堵漏、修复费用,经济效益良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工程建设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地铁地下长纵结构混凝土收缩应力约束系统。
背景技术
地铁工程是现代化城市重要的市政交通工程,承载着大客流的城市居民出行重任,其工程质量是百年大计。
地铁等地下工程中,其混凝土主体结构主要防水部位为底板、边墙和顶板,这些部位考虑结构受力、经济性和轨行区净空要求,基本采用单向板设计,长度均在200米以上,部分长度在500m以上,当主体结构合拢后,形成长度达200m以上的单项板结构,造成主体结构横向刚度大,纵向刚度小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工程时间较长,在结构合拢之后,混凝土干燥收缩,产生混凝土收缩应力,混凝土易产生横向的水平裂缝与竖直裂缝等有害裂缝。在富水地区,特别是深圳等沿海城市,地下水对混凝土和钢筋都具有腐蚀作用,直接影响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而这些有害裂缝存在进一步地影响到地铁等地下工程的质量。即使在交付使用时能够勉强通过工程验收,但是在运营阶段,特别是水位达到设计水位标高后,仍然重复发生结构渗漏,施工单位需支付巨额堵漏费用,单价是施工阶段的数倍以上,给施工总包单位造成很大的经济负担,降低工程效益,同时造成的社会负面影响,威胁到乘客的安全和便利。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0-2010)表明增加墙厚和增加纵向钢筋,以提高纵长结构的结构刚度。即便长纵结构设置有后浇带,在主体结构合拢后仍然有20-30%的收缩应力逐渐在后期释放,周期长达数年时间,由于地铁车站与区间太长,在后期仍会积累产生较大的收缩应力,积累的收缩应力大于抗拉应力,造成主体结构产生有害裂缝。
以上不足,有待改进。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的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地铁地下长纵结构混凝土收缩应力约束系统。
本发明技术方案如下所述:
地铁地下长纵结构混凝土收缩应力约束系统,沿着所述长纵结构的纵向方向,间隔若干距离增设配套的横向梁与边柱,所述横向梁分别设置在顶板与底板上,所述边柱设置在两侧边墙上,所述横向梁与所述边柱首尾相连形成封闭框架。
上述的地铁地下长纵结构混凝土收缩应力约束系统,沿着所述长纵结构的纵向方向,间隔若干距离设置收缩应力后浇带。
进一步的,相邻两道所述收缩应力后浇带的间距为30-40米。
上述的地铁地下长纵结构混凝土收缩应力约束系统,所述横向梁、所述边柱均通过抗裂钢筋与结构板、结构柱固定连接,使所述封闭框架与所述长纵结构固定连接。
上述的地铁地下长纵结构混凝土收缩应力约束系统,所述封闭框架的横截面呈“口”字形。
上述的地铁地下长纵结构混凝土收缩应力约束系统,相邻两道所述封闭框架之间的距离不大于18米。
进一步的,相邻两道所述封闭框架间隔9-18米。
上述的地铁地下长纵结构混凝土收缩应力约束系统,所述横向梁为明梁或暗梁。
上述的地铁地下长纵结构混凝土收缩应力约束系统,所述边柱为明柱或暗柱。
上述的地铁地下长纵结构混凝土收缩应力约束系统,具体施工步骤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居安建筑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永固建筑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居安建筑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永固建筑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7876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