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休息及睡眠的人体微环境系统及运行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578785.6 | 申请日: | 2019-01-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0693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08 |
发明(设计)人: | 董东生;张薇;徐晓明;王茹;王晶;张琳琳;徐亚云;宋玲玲;樊藜洺;张帅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仰生恒泰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F8/108 | 分类号: | F24F8/108;F24F3/14;F24F11/58;F24F11/64;F24F11/66;A61M21/00;A61M21/02;A61N1/44;F24F110/10;F24F110/20;F24F110/30;F24F110/7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1113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休息 睡眠 人体 环境系统 运行 方法 | ||
1.一种用于休息及睡眠的人体微环境系统,包括空气净化装置(2)、呼吸装置(1)、系统控制单元(21),其中的呼吸装置(1)设有一个沿与水平面垂直或倾斜方向分布的具有内腔(110)的输气单元(11);空气净化装置(2)输出的可吸入气体对外密闭的进入输气单元内腔(110),可吸入气体从输气单元内侧面(111)上遍布气孔的可吸入气体输出区域(112)流出,其特征在于,输气单元(11)两侧连有沿与水平面垂直或倾斜方向分布的侧向隔离单元(13),将可吸入气体与外部空气至少部分阻隔;使用者躺卧状态下的呼吸道开口区域(M0)位于因此形成的呼吸装置内腔(10)中的两个侧向隔离单元(13)之间,可吸入气体流经呼吸道开口区域(M0);侧向隔离单元上缘(133)高于呼吸道开口最高点;还包括从输气单元上缘部分(115)或侧向隔离单元上缘部分(133)探出的顶部隔离单元(14);顶部隔离单元侧缘部分(142)悬空或与两个侧向隔离单元上缘部分(133)可移动的连接;顶部隔离单元(14)将可吸入气体输出区域(112)流出的气流与外部空气至少部分隔离;输气单元内侧面(111)与躺卧状态下使用者头顶相对的一部分区域(112e)为非输气区域或弱输气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休息及睡眠的人体微环境系统,其特征在于:输气单元内腔(110)设有多孔的均流部件(101),可吸入气体先经过均流部件(101)后再从可吸入气体输出区域(112)流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休息及睡眠的人体微环境系统,其特征在于:侧向隔离单元(13)设有可延展结构,使侧向隔离单元(13)局部或整体可向前和或向上延展;可延展结构包括但不限于中空部分充盈流体、可形变材料、多部件重合方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休息及睡眠的人体微环境系统,其特征在于:侧向隔离单元(13)前部设有便于调节呼吸装置内腔(10)大小的可相对侧向隔离单元(13)主体部分进行外展及内收移动的活动部分(134)。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休息及睡眠的人体微环境系统,其特征在于:输气单元内侧面(111)与躺卧状态下使用者头顶之间设有头顶填充部件(123)或板条状的气流阻隔部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休息及睡眠的人体微环境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床垫(17),其上表面与输气单元(11)和或侧向隔离单元(13)相连,也可通过一基座(19)与输气单元(11)和或侧向隔离单元(13)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休息及睡眠的人体微环境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立体被服(S16),立体被服(S16)上设有可将其部分或全部撑起的立体支撑单元(S161),使用者躯体大部分位于立体被服内腔(S160)。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休息及睡眠的人体微环境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具有上缘部分(151)、下缘部分(152)、侧缘部分(153)的薄片状或条块状的衔接单元(15),衔接单元的侧缘部分(153)与侧向隔离单元连接部分(1321)为包括磁力连接在内的易于分离的可活动的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休息及睡眠的人体微环境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于呼吸装置内腔(10)呈膜片状的躯体隔离部件(18),躯体隔离部件(18)设有躲避躯体部位的躯体让位缺口(181)或凹陷。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休息及睡眠的人体微环境系统,其特征在于:空气净化装置(2)、呼吸装置(1)与中空的床体(3)融合设置;空气净化装置(2)的各功能模块至少大部置于床体内腔(30),调节后的气体通过位于床体内腔(30)的对外密封的管路与输气单元内腔(110)连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仰生恒泰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北京仰生恒泰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78785.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