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抑制肺腺癌的靶标CRTAC1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010579044.X | 申请日: | 2020-06-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9368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24 |
发明(设计)人: | 黄海山;常园园;李海英;金红蕾 | 申请(专利权)人: | 温州医科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Q1/6886 | 分类号: | C12Q1/6886;G01N33/574;A61K45/00;A61P35/00 |
代理公司: | 杭州中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12 | 代理人: | 金祺 |
地址: | 325000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抑制 腺癌 靶标 crtac1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CRTAC1作为靶点在制备诊断和治疗肺腺癌的药物中的应用,可作为肺腺癌细胞生长增殖和侵袭迁移的靶点。本发明具有如下作用:过表达CRTAC1抑制肺腺癌细胞增殖;过表达CRTAC1抑制裸鼠皮下成瘤能力;过表达CRTAC1抑制肺腺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过表达CRTAC1抑制裸鼠肺转移灶的形成。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肺腺癌细胞生长增殖和转移研究的新靶点及其应用,检测CRTAC1的mRNA或者蛋白表达水平,进一步可以作为肺腺癌进行诊断和预后标志物,以及期望其成为新的肺腺癌治疗新靶点。
背景技术
肺癌是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长最快,对人群健康和生命威胁最大的恶性肿瘤之一,据《The Lancet》最新公布的CONCORD-3(全球癌症生存分析第三轮)的调研结果显示:大多数国家肺癌患者五年生存率在10-19%之间,中国为19.4-20.2%。据我国癌症中心最新统计数据显示:肺癌位居全国发病首位,每年发病约78.1万,占各类型癌症的比重达到20.55%。在中国及全球范围内,肺癌都是发病率及死亡率最高的癌症。
根据肺癌组织病理类型及特征可分为:小细胞肺癌(SCLC)和非小细胞肺癌(NSCLC),其中约80%-85%的肺癌是非小细胞肺癌(NSCLC),NSCLC在组织学上可进一步分为四类:(1)肺腺癌;(2)鳞状细胞癌;(3)大细胞癌;(4)其他。肺腺癌又是相对常见的类型。相对于小细胞肺癌恶性程度高,易侵犯、易转移,病程短、进展快,生存期短的特点,非小细胞肺癌生长分裂缓慢,扩散转移晚,恶性程度相对低,病程较长,五年生存率高。虽然近年来肿瘤免疫与分子靶向治疗研究在肺癌研究中有一定突破性的进展,也有大量肺癌的研究成果用于指导临床治疗,但是由于靶点耐受、脱靶效应、表观遗传耐受、肿瘤微环境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目前缺少有效的诊断与治疗方法,而据文献报道高达69%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可能具有潜在的、可行的分子靶点,所以,鉴定出一种天然分子能特异性的抑制肺癌发生发展对于该疾病的临床治疗将具有重大意义,而目前对于广大科研者来说,对肺癌新机制新靶点的研究仍然任重而道远。
CRTAC1基因,定位于人体第10号染色体,该基因可编码糖基化的细胞外基质蛋白即软骨酸性蛋白1,由软骨细胞分泌,该基因的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在关节深区软骨的区域间基质中表达。已有研究表明:(1)该蛋白质可作为一种新的人类标记物,可用来从培养物中的成骨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中区分人软骨细胞。(2)该蛋白可能参与细胞与细胞或细胞与基质间的相互作用。据NCBI数据库资料显示,该基因编码的同种型1和同种型2在脑中表达,在肺和软骨细胞中均可检测到同种型1。目前对CRTAC1基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因组学分析,而在基础医学方面,仅在白内障治疗和神经纤维瘤病1型(NF1)发病机制方面有少数有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调控肺腺癌进展的靶点CRTAC1及其应用,即,提供CRTAC1作为肺腺癌细胞生长增殖和侵袭迁移的靶点及其应用。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CRTAC1作为靶点(特异性标志物)在制备诊断和治疗肺腺癌的药物中的应用。
作为本发明应用的改进:作为肺腺癌细胞生长增殖和侵袭迁移的靶点。
作为本发明应用的进一步改进:检测CRTAC1的mRNA或者CRTAC1的蛋白表达水平。
作为本发明应用的进一步改进:用于扩增CRTAC1基因片段的引物(即,特异性扩增CRTAC1 mRNA的引物)为:
Forward 5'-GGTGTCGCCCTGGCTGACTT-3'
Reverse 5'-GAGAACTTGGGTGAGGCGATGTC-3'。
作为本发明应用的进一步改进:包括与CRTAC1蛋白特异性结合的抗体。
说明:图1C,1E,3A,3D,5A,5D,7D中均使用与CRTAC1蛋白特异性结合的抗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温州医科大学,未经温州医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7904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装配压铆机构
- 下一篇:一种道路孔洞施工用水泥浇灌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