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商用车用高功率密度电机控制器在审
申请号: | 202010579253.4 | 申请日: | 2020-06-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922727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11 |
发明(设计)人: | 陈登峰;张舟云;陈雷;肖旭东;温小伟;张冀;张允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汽车电驱动有限公司;上海电驱动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汽车电驱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P23/00 | 分类号: | H02P23/00;H02P25/16;H05K7/20;H02M1/44;H02G3/30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申丹宁 |
地址: | 201806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商用 车用高 功率密度 电机 控制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商用车用高功率密度电机控制器,包括箱体,所述箱体内设有碳化硅功率模块、散热器、PCBA板、薄膜电容,所述碳化硅功率模块被夹紧固定在片状结构的多个散热器之间;所述碳化硅功率模块的信号输出端与所述PCBA板连接,所述碳化硅功率模块的正、负输入端分别与所述薄膜电容的正、负输出端连接,所述碳化硅功率模块的三相输出端与第一三相输出极板连接,所述第一三相输出极板与第二三相输出极板连接,所述薄膜电容的正、负输入端分别连接正极板和负极板组件,所述正极板的输入端、负极板组件的输入端与整车端电气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高功率、高电压、低电磁干扰、高集成度、体积小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机控制器,尤其是涉及一种商用车用高功率密度电机控制器。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持续发展,电动汽车已经越来越普及,电动车的驱动需要一个专门的电机控制器来驱动电机提供所需要的转矩和转速,电机控制器的输出能力决定了整台电动汽车的性能和功率输出,传统的电机控制器的具体结构是使用一个封装模块固定在箱体底面,封装模块的输入端与薄膜电容的输出端用螺栓连接固定,薄膜电容输入端与控制器的正负插件采用螺栓锁紧固定,封装模块的三相输出端与控制器的三相输出插件采用螺栓连接固定。而且,通常这种封装模块本身的耐压比较低,一般实际使用最高只能达到420V的电压,电机控制器的薄膜电容与 IGBT、驱动板横向排布,导致空间利用率较低,无法最大限度地增加薄膜电容的体积,也就无法最大限度地增加电容量,导致控制器不能承受很高的电压。而封装模块本身的载流大小被限定,封装模块的功率输出能力便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同等体积内无法输出更高的功率。而传统的商用车电机控制器要求有很大的功率输出,以保证能够拖动商用车电动大巴,因而传统的电机控制器无法在一台控制器输出这么大功率,只能采用双控制器来满足要求,这样不仅增加成本,还使得电机控制器体积过大,因此影响到了电机控制器功率密度的提升。
基于此,开发商用车高功率密度电机控制器已经迫在眉睫,在设计高功率密度电机控制器时,如何使控制器既可承受很高的电压又能使控制器的功率倍增是不容忽视的难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商用车用高功率密度电机控制器。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商用车用高功率密度电机控制器,包括箱体,所述箱体内设有碳化硅功率模块、散热器、PCBA板、薄膜电容,所述碳化硅功率模块被夹紧固定在片状结构的多个散热器之间;所述碳化硅功率模块的信号输出端与所述PCBA板连接,所述碳化硅功率模块的正、负输入端分别与所述薄膜电容的正、负输出端连接,所述碳化硅功率模块的三相输出端与第一三相输出极板连接,所述第一三相输出极板与第二三相输出极板连接,所述薄膜电容的正、负输入端分别连接正极板和负极板组件,所述正极板的输入端、负极板组件的输入端与整车端电气连接。
优选的,所述箱体内设有母线磁环支座和三相磁环支座,所述薄膜电容的正、负输出端穿过所述母线磁环支座与所述碳化硅功率模块的正、负输入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三相输出极板的输出端固定在所述三相磁环支座上面。
优选的,所述三相磁环支座上设有电流传感器,所述第二三相输出极板通过三相支座设置在箱体内,所述第二三相输出极板穿过电流传感器、三相磁环支座与所述第一三相输出极板连接。
优选的,所述三相磁环支座和母线磁环支座内均设有环形凹槽,且中心位置处设有腰形贯穿槽。
优选的,所述母线磁环支座和三相磁环支座内部均灌封有磁环,所述磁环安放在支座中心的环形凹槽里。
优选的,所述正极板的输入端通过母线支座固定在箱体内,所述正极板的输出端固定在母线磁环支座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汽车电驱动有限公司;上海电驱动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汽车电驱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汽车电驱动有限公司;上海电驱动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汽车电驱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7925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双模拾音装置
- 下一篇:一种新型的手持激光信号照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