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生物降解原位纳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010579699.7 | 申请日: | 2020-06-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9333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20 |
发明(设计)人: | 王文俊;王松林;刘平伟;来蕾;吴海强;徐锦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恒澜科技有限公司;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C08L67/02 | 分类号: | C08L67/02;C08L67/04;C08L69/00;C08L1/02;C08L97/00;C08K3/34;C08J5/18;C08G63/20;C08G63/78;C08G63/86;C08G63/85;C08G63/08;C08G63/84;C08G63/83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俞润体 |
地址: | 311200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物降解 原位 纳米 复合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1.一种可生物降解原位纳米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树脂和第二树脂;所述第一树脂包括质量分数为0.1-15%的纳米填料和质量分数为85-99.9%、数均分子量为500-10,000 kDa的树脂;所述第二树脂包括数均分子量为10,000-100,000 kDa的树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生物降解原位纳米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树脂的制备过程如下:
方案A:
将脂肪族二元醇、脂肪族多元醇、二元酸、纳米填料在150 ºC-280 ºC下进行原位熔融缩聚,获得熔融缩聚产物;往熔融缩聚产物中加入反应助剂,混合均匀后,获得第一树脂;
方案B:
将内酯和/或交酯、纳米填料在80 ºC-180 ºC下进行原位聚合,获得聚合产物;往聚合产物中加入反应助剂,混合均匀后,获得第一树脂。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生物降解原位纳米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
方案A中,所述第二树脂的制备过程如下:将脂肪族二元醇、脂肪族多元醇、二元酸在150 ºC-280 ºC下进行熔融缩聚,获得熔融缩聚产物;往熔融缩聚产物中加入反应助剂,混合均匀后,获得第二树脂;
方案B中,所述第二树脂的制备过程如下:将内酯和/或交酯在80 ºC-180 ºC下进行聚合,获得聚合产物;往聚合产物中加入反应助剂,混合均匀后,获得第二树脂。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生物降解原位纳米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树脂与第二树脂的质量比为1-10:1-100。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生物降解原位纳米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填料为长径比为10-1000的纤维素、纤维素纳米晶、纤维素纳米纤维、木质素、碱性木质素、埃洛石中的一种或多种。
6.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可生物降解原位纳米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
方案A第一树脂的制备过程中和/或方案A第二树脂的制备过程中,所述脂肪族二元醇、脂肪族多元醇和二元酸摩尔比为10-200:0-10:5-90;和/或
方案A第一树脂的制备过程中和/或方案A第二树脂的制备过程中,所述纳米填料的质量为脂肪族二元醇、脂肪族多元醇和二元酸总质量的0.1-15%;和/或
方案A第一树脂的制备过程中和/或方案A第二树脂的制备过程中,在熔融缩聚过程中,加入缩聚反应催化剂;和/或
方案A第一树脂的制备过程中和/或方案A第二树脂的制备过程中,所述反应助剂的质量为熔融缩聚产物质量的0.1-5%;和/或
方案A第一树脂的制备过程中和/或方案A第二树脂的制备过程中,所述脂肪族二元醇为C2-C20的直链或支链脂肪族二元醇中的一种或多种;和/或
方案A第一树脂的制备过程中和/或方案A第二树脂的制备过程中,所述脂肪族多元醇为甘油、三羟甲基乙烷、季戊四醇、木糖醇、山梨醇中的一种或者多种;和/或
方案A第一树脂的制备过程中和/或方案A第二树脂的制备过程中,所述二元酸由脂肪族二元酸和芳香族二元酸组成;和/或
方案A第一树脂的制备过程中和/或方案A第二树脂的制备过程中,所述反应助剂为氮丙啶、环氧类、异氰酸酯类、钛酸酯类、恶唑啉类中的一种或多种。
7.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可生物降解原位纳米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
方案B第一树脂的制备过程中和/或方案B第二树脂的制备过程中,在聚合过程中,加入聚合反应催化剂;和/或
方案B第一树脂的制备过程中和/或方案B第二树脂的制备过程中,所述反应助剂的质量为聚合产物质量的0.1-5%;和/或
方案B第一树脂的制备过程中和/或方案B第二树脂的制备过程中,所述内酯和/或交酯的碳原子数为2~6;和/或
方案B第一树脂的制备过程中和/或方案B第二树脂的制备过程中,所述反应助剂为氮丙啶、环氧类、异氰酸酯类、钛酸酯类、恶唑啉类中的一种或多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恒澜科技有限公司;浙江大学,未经浙江恒澜科技有限公司;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79699.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