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雷达的电磁波透射模块在审
申请号: | 202010580599.6 | 申请日: | 2020-06-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9358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18 |
发明(设计)人: | 洪承赞;河在桓;李一洲;沈昭贞;赵炳奎 | 申请(专利权)人: |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起亚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Q15/02 | 分类号: | H01Q15/02;G01S7/02;H01Q1/42 |
代理公司: | 北京戈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14 | 代理人: | 程伟;甄雁翔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雷达 电磁波 透射 模块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辆雷达的电磁波透射模块,以使从天线辐射的电磁波透射通过天线罩和透射罩时发生的电介质冲击反射效应最小。所述电磁波透射模块包括天线罩和透射罩中的一个或更多个,其中,所述天线罩覆盖天线,所述透射罩布置成与天线的前侧间隔开,无线电波从天线辐射,然后透射通过天线罩,随后透射通过透射罩。至少一个涂层形成在天线罩和透射罩中的至少一个的表面上,所述至少一个涂层包括PTFE,并且所述至少一个涂层的介电常数高于空气的介电常数并且低于天线罩和透射罩的介电常数。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雷达的电磁波透射模块,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使从天线辐射的电磁波透射通过天线罩和透射罩时发生的电介质冲击反射效应最小的车辆雷达的电磁波透射模块。
背景技术
近来,随着高频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以及对汽车安全技术的兴趣的增加,对车辆雷达技术的需求已经增加。车辆雷达技术应用的代表性示例是智能巡航系统。智能巡航系统使用安装在车辆前部的雷达装置检测前行车辆的运动,从而操作车辆的发动机和制动器,以使车辆加速或减速,使得避让前行车辆和改变车道,或者加速至初始设置速度,然后在没有前行车辆的情况下保持匀速行驶。
为了实现这样的智能巡航系统,车辆配备有雷达装置,并且通过对从雷达装置辐射的电磁波的发送和接收来收集关于前行车辆的存在和移动的信息。通常,雷达装置包括:配置为发送和接收电磁波的天线、诸如毫米波射频集成电路(RFIC)的内部电子部件以及用于保护天线的天线罩。此外,用于保护雷达装置的透射罩设置在天线罩的前面。
图1是示出根据现有技术的车辆雷达的一般的电磁波透射模块的视图。从安装在车辆内的雷达装置的天线10辐射的电磁波顺序地透射通过天线罩20和透射罩30,然后向前辐射。由于电磁波透射通过的介质的介电常数,所以从天线10辐射的电磁波在波长方面发生改变并且衰减。
更详细地,如图1所示,从天线10辐射的电磁波在与天线罩20接触时大部分透射通过天线罩20至透射罩30,但是其中的一部分在天线罩20上发生反射。当将从天线10辐射并随后入射在天线罩20上的电磁波定义为第一入射波L1时,并且当将在天线罩20上反射的电磁波定义为第一反射波R1时,天线罩20的透波率是通过从第一入射波L1减去第一反射波R1而得到的值。当将透射通过天线罩20并随后入射在透射罩30上的电磁波定义为第二入射波L2时,并且将在透射罩30上反射的电磁波定义为第二反射波R2时,透射罩30的透波率是通过从第二入射波L2减去第二反射波R2而得到的值。
从天线10辐射的电磁波在透射通过天线罩20和透射罩30时被部分反射。相应地,只有从第一入射波L1减去第一反射波R1和第二反射波R2而得到的透射波L3向前方辐射。因此,为了提高从天线10辐射的电磁波的发送和接收效率,重要的是提高天线罩20和透射罩30的电磁波透波率。
描述为背景技术的内容仅用于理解本发明的背景,并且不应视为对应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辆雷达的电磁波透射模块,其中,基于介电常数在天线罩或透射罩上形成涂层,所述天线罩或透射罩布置在从天线辐射的电磁波透射通过的路径上设置,从而提高了电磁波透射通过的天线罩或透射罩的透波率。
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方案的车辆雷达的电磁波透射模块是这样的透射模块,从安装在车辆中的雷达的天线辐射的电磁波透射通过该透射模块传播。所述电磁波透射模块可以包括天线罩和透射罩中的一个或更多个,其中,所述天线罩覆盖天线,所述透射罩布置成与天线的前侧间隔开,无线电波从天线辐射,然后透射通过天线罩,随后可以透射通过透射罩。至少一个涂层可以形成在天线罩和透射罩中的至少一个的表面上,所述至少一个涂层包括聚四氟乙烯(PTFE),所述至少一个涂层的介电常数高于空气的介电常数并且低于天线罩和透射罩的介电常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起亚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起亚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8059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