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煤制天然气的耐硫甲烷化系统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581449.7 | 申请日: | 2020-06-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1876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02 |
发明(设计)人: | 王晓龙;何忠;郜时旺;许世森;刘练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0J3/46 | 分类号: | C10J3/46;C10L3/08;B01J27/19;B01J23/887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李鹏威 |
地址: | 102209 北京市昌平区北七***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天然气 甲烷 系统 方法 | ||
1.一种煤制天然气的耐硫甲烷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碎煤气化工艺(1)、粉煤或者水煤浆气化工艺(2)、气气换热器Ⅰ(3)、绝热耐硫甲烷化反应器(4)、蒸汽过热器Ⅰ(5)、均温耐硫甲烷化反应器(6)、锅炉水预热器Ⅰ(7)、汽包Ⅰ(8)、气液分离器Ⅰ(9)、低温甲醇洗工艺(10)、气气换热器Ⅱ(11)、绝热甲烷化反应器(12)、蒸汽过热器Ⅱ(13)、气液分离器Ⅱ(14)、高温循环压缩机(15)、均温甲烷化反应器(16)、锅炉水预热器Ⅱ(17)、汽包Ⅱ(18)、汽液分离器Ⅲ(19)和水泵(20);
备煤工段出口分别与碎煤气化工艺(1)入口和粉煤或者水煤浆气化工艺(2)入口相连接,碎煤气化工艺(1)出口和粉煤或者水煤浆气化工艺(2)出口合并后与气气换热器Ⅰ(3)的壳程入口相连,气气换热器Ⅰ(3)的壳程出口分别与绝热耐硫甲烷化反应器(4)入口和均温耐硫甲烷化反应器(6)管程入口相连,绝热耐硫甲烷化反应器(4)出口与蒸汽过热器Ⅰ(5)的壳程入口相连,蒸汽过热器Ⅰ(5)的壳程出口与气气换热器Ⅰ(3)管程入口相连接,气气换热器Ⅰ(3)管程出口与均温耐硫甲烷化反应器(6)管程入口相连接,均温耐硫甲烷化反应器(6)的管程出口与锅炉水预热器Ⅰ(7)壳程入口相连接,锅炉水预热器Ⅰ(7)壳程出口与气液分离器Ⅰ(9)入口相连接,气液分离器Ⅰ(9)上部的气相出口与低温甲醇洗工艺(10)入口相连接,低温甲醇洗工艺(10)管线出口和高温循环压缩机(15)出口管线合并后与气气换热器Ⅱ(11)管程入口相连接,气气换热器Ⅱ(11)管程的出口和中压蒸汽管线合并后与绝热甲烷化反应器(12)入口相连接,绝热甲烷化反应器(12)出口与蒸汽过热器Ⅱ(13)壳层入口相连接,蒸汽过热器Ⅱ(13)壳程出口分为两条支路,其中一条支路与均温甲烷化反应器(16)管程入口相连接,另一条支路与气气换热器Ⅱ(11)壳程入口相连接,气气换热器Ⅱ(11)壳程出口与气液分离器Ⅱ(14)入口相连接,气液分离器Ⅱ(14)上部气相出口与高温循环压缩机(15)入口相连接;均温甲烷化反应器(16)管程出口与锅炉水预热器Ⅱ(17)壳程入口相连接,锅炉水预热器Ⅱ(17)壳程出口与气液分离器Ⅲ(19)入口相连接,气液分离器Ⅲ(19)上部气相出口为合格的合成天然气;
锅炉水入口分别与锅炉水预热器Ⅰ(7)和锅炉水预热器Ⅱ(17)管程入口相连接,锅炉水预热器Ⅱ(17)管程出口与汽包Ⅱ(18)入口相连接,锅炉水预热器Ⅰ(7)管程出口与汽包Ⅰ(8)入口相连接;汽包Ⅰ(8)通过上升管和下降管与均温耐硫甲烷化反应器(6)的壳程建立水循环,汽包Ⅱ(18)通过上升管和下降管与均温甲烷化反应器(16)的壳程建立水循环;汽包Ⅰ(8)与汽包Ⅱ(18)的中压蒸汽出口连接至中压蒸汽管线,中压蒸汽管线出口包括四条支路,第一中压蒸汽支路和气气换热器Ⅱ(11)管程出口合并后通入到绝热甲烷化反应器(12)中,第二中压蒸汽支路与蒸汽过热器Ⅰ(5)管程入口相连,蒸汽过热器Ⅰ(5)管程出口与过饱和蒸汽主管线入口相连接,第三中压蒸汽支路与蒸汽过热器Ⅱ(13)管程入口相连,蒸汽过热器Ⅱ(13)管程出口与过饱和蒸汽主管线入口相连接,第四中压蒸汽支路与碎煤气化工艺(1)入口和粉煤或者水煤浆气化工艺(2)的入口相连;气液分离器Ⅰ(9)、气液分离器Ⅱ(14)和气液分离器Ⅲ(19)的冷凝液出口通过水泵(20)连接至循环水工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煤制天然气的耐硫甲烷化系统,其特征在于,绝热甲烷化反应器(12)内床层中部的甲烷化催化剂为HN-1,绝热耐硫甲烷化反应器(4)内床层中部的耐硫甲烷化催化剂为HN-3,床层上部和下部均装填有耐高温氧化铝瓷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煤制天然气的耐硫甲烷化系统,其特征在于,甲烷化催化剂HN-1和耐硫甲烷化催化剂HN-3均为异型四孔结构,且单个耐高温氧化铝瓷球的直径为5mm,耐高温氧化铝瓷球在床层上部和下部的填充高度均为100~200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81449.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