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聚光型光合微生物培养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0582176.8 | 申请日: | 2020-06-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0751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01 |
发明(设计)人: | 夏坤;江新新;杨和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夏坤 |
主分类号: | C12M1/38 | 分类号: | C12M1/38;C12M1/22;C12M1/10;C12M1/04;C12M1/02;C12M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070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聚光 光合 微生物 培养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聚光型光合微生物培养装置,包括装置盒、设置在装置盒侧壁一端内壁上的光源灯和转动连接在装置盒相对内壁间的圆柱形的培养皿,所述装置盒相对内壁间位于培养皿正下方处设置有具有铁磁性的弧形座,所述装置盒正对光源灯的一端侧壁上嵌设有凹面反光镜,所述凹面反光镜的凹面处设有反光层且正对光源灯。本发明通过设置凹面反光镜、弧形座、电磁铁、温度控制器和滑塞,可以在保证适宜的温度条件的前提下为培养皿内的微生物提供充足的光照条件,促进微生物的生存繁衍,同时还可以自动向培养皿内输气,完成供气工作,既避免微生物培养液被细菌污染,也减少了劳动强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生物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聚光型光合微生物培养装置。
背景技术
光合型微生物是一种以光为唯一能源或主要能源而生活的微生物,其对于光照的要求是诸多微生物中最高的,因此当在实验室培养光合型微生物时,需要设置专用的光源灯来形成充足的光照条件,以保证光合型微生物的生长。
但是由于光的特性,当光源设置在某一端时,微生物培养皿非正对光源的部分则一定会存在光照不足的问题,会导致微生物不能很好地进行生存繁衍,并且仅设置单个光源也必然会存在整体光线强度不够的问题,而如果将微生物培养皿的各个正对位置均设置光源的话,多个光源又会导致微生物培养皿的温度会迅速升高,由于微生物对于温度的要求也十分严苛,因此高温会使得微生物难以生存,更加得不偿失,因此需要提出一种可以解决培养皿部分光照不足的聚光型光合微生物培养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聚光型光合微生物培养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聚光型光合微生物培养装置,包括装置盒、设置在装置盒侧壁一端内壁上的光源灯和转动连接在装置盒相对内壁间的圆柱形的培养皿,所述装置盒相对内壁间位于培养皿正下方处设置有具有铁磁性的弧形座,所述装置盒正对光源灯的一端侧壁上嵌设有凹面反光镜,所述凹面反光镜的凹面处设有反光层且正对光源灯,所述培养皿的侧壁内沿其周向均设有装置腔,所述装置腔靠近培养皿内部的内壁上固定连接有电磁铁,所述装置腔靠近培养皿外部的内壁上固定连接有温度控制器,各个所述温度控制器与其所在装置腔内的电磁铁耦合并控制该电磁铁电流的通断。
优选地,所述培养皿的侧壁上沿其周向均设有滑槽,所述滑槽内壁间密封滑动连接有滑塞,所述滑塞通过弹簧弹性连接在滑槽的内壁上,所述滑塞上开设有第一进气孔,所述第一进气孔内安装有单向阀,所述培养皿内壁上均设有与滑槽连通的第二进气孔,且所述第二进气孔内安装有单向阀。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设置凹面反光镜、弧形座、电磁铁和温度控制器,装置盒内未直射在培养皿的光线会经过凹面反光镜的反射集中照射在培养皿背对光源的部分上,使得培养皿此部分光照充足,此部分的光合型微生物可以得到很好的生存繁衍,而当光照持续一段时间后,该部分温度升高,温度控制器达到临界值,从而导通电磁铁,电磁铁产生磁场,被弧形座所吸附,培养皿开始发生转动,原先位于上端处的部分转动至背对光源处,一段时间后发生与上述动作相同的动作,而原本达到临界值的温度控制器由于不在被聚合的光线照射,其温度逐渐下降,一段时间后不再导通电磁铁,此时培养皿再次发生转动,随着光照的持续进行,培养皿始终保持间隔一段时间转动一次,从而保证培养皿各部分的光合微生物均可以接收到充足的光照,从而促进光合微生物的生存和繁衍;
2、培养皿的持续转动使得培养皿各个部分受热均匀,不会发生培养皿某一部分温度急剧升高的现象,从而可以保证光合微生物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进行生长,有利于其生存繁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夏坤,未经夏坤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8217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