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角部竖孔集中配置直接连接受力纵筋的叠合柱及施工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2010584141.8 | 申请日: | 2020-06-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9160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22 |
发明(设计)人: | 郁银泉;韩文龙;肖明;王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C3/34 | 分类号: | E04C3/34;E04C5/16;E04B1/98;E04H9/02 |
代理公司: | 西安智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61215 | 代理人: | 段俊涛 |
地址: | 100044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角部竖孔 集中 配置 接连 接受 力纵筋 叠合 施工工艺 | ||
1.角部竖孔集中配置直接连接受力纵筋的叠合柱,包括预制柱(1),其特征在于,在预制柱(1)的每个角部分别布置一个竖孔(11),施工现场在每个竖孔(11)内集中布置受力纵筋(21),为叠合柱提供抗弯能力,并在预制柱(1)内配置箍筋,对预制柱混凝土及后浇混凝土(24)形成箍筋约束作用,为叠合柱提供弹塑性变形能力,其中受力纵筋(21)和箍筋分离配置,后浇混凝土(24)浇筑于竖孔(11)内,浇筑后预制柱(1)与后浇混凝土(24)及受力纵筋(21)形成叠合柱整体,参与结构受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角部竖孔集中配置直接连接受力纵筋的叠合柱,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柱(1)横截面为矩形,在其四个角部预埋定型管道(12)浇筑预制柱(1)混凝土后形成贯通的竖孔(11);所述定型管道(12)采用薄壁钢板卷折制作,内壁设置凸起形成粗糙面,或采用钢板自然成型面,横截面形状为六边形、切角矩形、圆角矩形或圆形,相应的竖孔(11)横截面形状为六边形、切角矩形、圆角矩形或圆形,定型管道(12)边沿距离预制柱(1)四边的最大尺寸均不小于120mm。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角部竖孔集中配置直接连接受力纵筋的叠合柱,其特征在于,在预制柱(1)内配置构造纵筋(131)或辅助纵筋(132),与箍筋形成预制柱钢筋笼(13),构造纵筋(131)或辅助纵筋(132)的直径均为构造要求,不随叠合柱受力情况改变,构造纵筋(131)或辅助纵筋(132)不伸出预制柱(1)的底面、顶面,不参与受力计算;
所述构造纵筋(131)布设于预制柱(1)箍筋角部或相交位置,构造纵筋(131)直径介于8~12mm,根数及位置根据箍筋形式确定,与箍筋绑扎或焊接固定;所述竖孔(11)内侧的箍筋沿水平方向的肢距a不大于400mm时,不在预制柱(1)各边中部设置辅助纵筋(132);所述竖孔(11)内侧的箍筋沿水平方向的肢距a大于400mm时,在预制柱(1)各边中部设置辅助纵筋(132)以控制箍筋肢距,辅助纵筋(132)直径介于10~14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角部竖孔集中配置直接连接受力纵筋的叠合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箍筋采用由大箍筋(133)、小箍筋(134)及拉筋(135)形成的复合箍筋,或采用焊接箍筋网(136),其中大箍筋(133)、小箍筋(134)采用焊接封闭箍,小箍筋(134)在每一层有多个,分别对相邻的竖孔(11)形成约束,大箍筋(133)对所有竖孔(11)形成约束。
5.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角部竖孔集中配置直接连接受力纵筋的叠合柱,其特征在于,当预制柱(1)边长大于700mm时,在预制柱(1)截面中部预埋定型管道或波纹管形成贯通预制柱(1)高度方向的浇筑孔(16),保证底部水平接缝(4)后浇混凝土(24)浇筑密实;浇筑孔(16)横截面距离预制柱(1)四边的最大尺寸均不小于90mm;施工现场浇筑孔(16)内不布设纵筋。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角部竖孔集中配置直接连接受力纵筋的叠合柱,其特征在于,每个竖孔(11)内布设的受力纵筋(21)不多于四根,受力纵筋(21)参与受力计算,直径不小于16mm且不大于32mm,配筋面积满足叠合柱受弯承载力验算要求,且需满足现行规范对柱受力纵筋的最小配筋率要求;上下层受力纵筋(21)采用钢筋接头(23)连接,钢筋接头(23)为机械连接接头,布置在同一高度,或沿高度错开一定距离。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角部竖孔集中配置直接连接受力纵筋的叠合柱,其特征在于,在预制柱(1)底部设置凸起(14)保证底部水平接缝(4)与预制柱(1)底面附近后浇混凝土(24)的密实性,提高底部水平接缝(4)的抗剪能力,凸起(14)突出预制柱(1)的高度不小于30mm,四周设置斜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84141.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止回阀
- 下一篇:一种用于LED的缓启动驱动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