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二氧化碳吸收介质及其优化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2010584874.1 | 申请日: | 2020-06-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1503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05 |
发明(设计)人: | 李林;刘小昌;陈萍泉;王春雷;陈文洪;翟家豪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西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D53/14 | 分类号: | B01D53/14 |
代理公司: | 南昌佳诚专利事务所 36117 | 代理人: | 闵蓉 |
地址: | 330000 ***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二氧化碳 吸收 介质 及其 优化 工艺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二氧化碳吸收介质,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阴离子交换树脂依次浸泡在无水乙醇、饱和氯化钠和盐酸、草酸溶液;(2)阴离子交换树脂浸泡硝酸锰、硝酸铈溶液,调节pH至1~3,向溶液中加入双氧水,静置,过滤,洗涤,烘干,获得固相A;(3)固相A浸泡在氢氧化钠溶液中,静置,过滤,置于离子交换柱中,再加入1‑氨丙基‑3‑甲基咪唑溴盐的水溶液进行离子交换,获得溶液B;(4)向所述溶液B中依次加入甘氨酸、柠檬酸,搅拌,去除水相、甘氨酸、柠檬酸,即获得二氧化碳吸收介质。本发明的所述方法制备的二氧化碳吸收介质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且二氧化碳吸收速度快,捕集率高,应用前景广阔。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环境治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二氧化碳吸收介质及其优化工艺。
背景技术
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的不断增加,导致温室效应及全球气候变化,进而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二氧化碳(CO2)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温室气体,主要来源于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我国能源资源的特点是“多煤、少油、贫气”,这决定了煤炭是我国目前和未来相当长时间内的主要能源。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发布的《2018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随着我国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转型,2018年煤炭消费量占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降低到59%,万元国内生产总值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45.8%。但是,由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快速增加,CO2排放总量不断增长,节能减排仍然任重道远。长期以来,工业上常用的煤燃烧后烟气脱除CO2的方法是利用30%(质量分数)醇胺水溶液作为吸收剂,但是这种吸收剂的再生能耗高。
离子液体(ionic liquid)是完全由离子组成且在100℃以下的温度范围内呈液态的有机盐。离子液体具有很多卓越的性质,例如:几乎没有蒸气压,不造成大气污染;具有很宽的液态温度范围,优异的热稳定和化学稳定性;对极性和非极性化合物均具有良好的溶解能力;导电能力强,电化学窗口宽;结构可设计性强,离子液体的性质可以在很大的范围内变化,可以根据需要设计出具有特定性能的离子液体。这些独特的性质,使离子液体在化学化工、能源、资源、环境、医药等领域受到广泛关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二氧化碳吸收介质,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 配置盐酸、草酸溶液,常温下先将阴离子交换树脂依次浸泡在无水乙醇、饱和氯化钠溶液中各5min,然后再浸泡在所述盐酸、草酸溶液中20min以上,浸泡完成后用去离子水清洗2~3次,40℃以下烘干;
(2) 配置硝酸锰、硝酸铈溶液,将步骤(1)烘干后的阴离子交换树脂加入所述硝酸锰、硝酸铈溶液中,用稀盐酸调节溶液pH至1~3,然后搅拌溶液5h以上;再向溶液中加入双氧水,静置溶液20h以上;静置完成后过滤,固相用去离子水清洗2~3次,40℃以下烘干,获得固相A;
(3) 配置1-氨丙基-3-甲基咪唑溴盐的水溶液,将所述固相A浸泡在氢氧化钠溶液中,静置4h以上,然后固液分离,去离子水洗涤固相2~3次,洗涤后的固相置于离子交换柱中,再向离子交换柱中加入所述1-氨丙基-3-甲基咪唑溴盐的水溶液进行离子交换,获得溶液B;
(4) 向所述溶液B中依次加入甘氨酸、柠檬酸,常温下搅拌溶液18h以上,搅拌完成后蒸发去除水相,萃取去除残留的甘氨酸、柠檬酸,即获得所述二氧化碳吸收介质。
进一步地,所述二氧化碳吸收介质的制备方法经过优化处理,所述优化方法为:固相A用氢氧化钠溶液浸泡、洗涤后,与改性二氧化钛混合,混合物置于离子交换柱中进行离子交换反应,所述改性二氧化钛的制备方法为:
步骤一、将二氧化钛粉末过1000目筛网,收集过筛粉末,浸泡在氢氟酸溶液中搅拌3~5min,再固液分离,固相用去离子水洗涤2~3次,100~120℃烘干,获得固相C;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西师范大学,未经江西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8487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