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建筑自动化排水系统及施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589586.5 | 申请日: | 2020-06-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3384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27 |
发明(设计)人: | 葛靖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省宁强建设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19/06 | 分类号: | E02D19/06;E02D19/08;E02D19/10;E03F5/20;E03F5/22;E03F5/14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正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508 | 代理人: | 黄凯 |
地址: | 210000 江苏省南京***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建筑 自动化 排水系统 施工 方法 | ||
本申请涉及一种建筑自动化排水系统及施工方法,其涉及建筑排水领域,旨在解决现有排水系统一旦断电,就无法工作的问题,本申请包括设置在基坑底壁边侧处的排水沟、设置在基坑内并与排水沟连通的集水井、设置在集水井中的潜水泵、设置在潜水泵与基坑外侧间的排水管以及设置在潜水泵上的自动排水件,所述基坑外侧设置有虹吸排水井,所述虹吸排水井与集水井之间设置有虹吸管,所述虹吸管伸入集水井的一端连接有吸水管,所述虹吸管伸入虹吸排水井的一端连接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的出水端低于吸水管的进水端,所述虹吸排水井底端设置有放水管。本申请在断电情况下,基坑中依然可以进行排水工作,同时,为电力维修争取时间,保证施工正常进行。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建筑排水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建筑自动化排水系统及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建筑业和科技的发展,高层建筑逐渐普及,在高层建筑的施工过程中,需要进行地库深基坑的建设;而在基坑的施工过程中,基坑排水工作贯穿于整个地下施工全过程,直接影响到基础施工的质量和安全。
现有公开号为CN106120831B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建筑自动化排水系统及施工方法,包括明水收集系统和排水系统,所述明水收集系统包括排水沟和集水井,排水系统包括排水管和潜水泵,潜水泵设置在集水井内,潜水泵和开关箱电连接,浮球开关与开关箱电连接,排水管进一步和潜水泵连接,浮球开关设置在潜水泵上,浮球开关与开关箱之间设有浮球配重块,浮球配重块能够在水位上升或下降时使浮球开关接通或断开线路,实现了全自动排水的目的。
但是,上述专利存在以下缺陷:由于浮球开关、潜水泵的工作,都需要电力支持,因此一旦发生断电现象,整个排水系统无法工作,从而在电力维修结束前,瘫痪的排水系统无法继续工作,特别是在雨天,很容易导致基坑内的水积聚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在断电情况下,基坑中依然可以进行排水工作,为电力维修争取时间的同时,保证施工正常进行,本申请提供一种建筑自动化排水系统及施工方法。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建筑自动化排水系统,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建筑自动化排水系统,包括设置在基坑底壁边侧处的排水沟、设置在基坑内并与排水沟连通的集水井、设置在集水井中的潜水泵、设置在潜水泵与基坑外侧间的排水管以及设置在潜水泵上的自动排水件,所述基坑外侧设置有虹吸排水井,所述虹吸排水井与集水井之间设置有虹吸管,所述虹吸管伸入集水井的一端连接有吸水管,所述虹吸管伸入虹吸排水井的一端连接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的出水端低于吸水管的进水端,所述虹吸排水井底端设置有放水管。
通过采取上述技术方案,雨水、地下水等经过排水沟汇集到集水井中,自动排水件通过感应液面高度,即可开启潜水泵,通过排水管将集水井中的水排到基坑外侧,实现排水系统的高效排水;同时,一旦发生断电问题后,集水井中的水逐渐变多,当集水井中的水量达到规定的上限值的时候,利用虹吸原理,吸水管进水端和出水管出水端之间的压差,即可将集水井中的水通过吸水管、虹吸管和出水管排放到虹吸排水井中,从而可以有效防止集水井中的水溢出,为电力维修争取更多的时间;而且本申请中还在虹吸排水井底端设置了放水管,使得虹吸排水井中的水及时排出,避免出水管出水端的压强过大而影响虹吸排水的正常进行;从而本申请实现基本的高效排水功能的同时,在断电的时候,也可以进行基本的排水工作,为电力维修争取时间的同时,保证施工正常进行。
本申请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放水管的进水端设置有过滤网,所述虹吸排水井底端位于放水管处设置有清理组件。
通过采取上述技术方案,过滤网减少杂物进入到放水管中,同时清理组件可以对堆积的杂物进行及时的清理,从而使得放水管可以顺畅将虹吸排水井中的水排出,使得虹吸管可以正常工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省宁强建设有限公司,未经江苏省宁强建设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8958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