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660MW超临界机组旁路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590380.4 | 申请日: | 2020-06-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7818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23 |
发明(设计)人: | 赖艳云;王孟;李斐;钱海龙;王金梁;王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华东电力试验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K13/02 | 分类号: | F01K13/02 |
代理公司: | 杭州融方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66 | 代理人: | 沈相权 |
地址: | 311215 浙江省杭州市萧***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660 mw 临界 机组 旁路 控制系统 及其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660MW超临界机组甩负荷后旁路控制方法,术语火力发电厂自动控制领域,甩负荷后蒸汽通流通道可以无扰切换,蒸汽压力可控。包括1号管道、2号管道、3号管道和4号管道,所述的3号管道的尾端、2号管道的尾端和4号管道的头端三者通过减温减压器相连通,所述的1号管道的尾端与2号管道的头端相连通,所述的1号管道与2号管道间设有支管,所述的支管中设有蒸汽轮机。高旁旁路控制系统自动适应任意负荷下的甩负荷或者FCB工况,避免负荷巨幅波动造成的机组参数急剧变化,满足甩负荷及FCB工况要求,并且安全性高,可靠性好,结构简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旁路控制系统,尤其是一种660MW超临界机组旁路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由于超临界机组FCB或者甩负荷时候,机组从外网解列,汽轮机调门关闭。为了维持机组的安全与稳定,避免主蒸汽通道堵塞,需要开启高压旁路,用以通流大量的过热蒸汽,维持整个机组的工质平衡。甩负荷后高压旁路开启的开度大小很关键,开度过大,将损失大部分能量,对于机组恢复正常运行带来经济损失;若开度过小,则蒸汽通道堵塞,影响机组安全性能。高压旁路开启后,需要继续调节压力,避免蒸汽压力大幅度波动,压力设定的目标值以及调节的过程会影响机组安全、经济技术指标以及机组恢复运行的时间,因此,对于甩负荷工况下,高压旁路的控制方式与方法有着非常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是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能通过对超临界机组高压旁路甩负荷过程响应全程进行监控,并根据对甩负荷前后机组实时工况的监控实时结果对过程中的高压旁路的控制及调整汽过程作出相应的响应,使旁路调节全过程压力可控,让进入旁路通流的蒸汽满足机组工质平衡的要求,安全性高,可靠性好的660MW超临界机组旁路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
660MW超临界机组旁路控制系统,包括1号管道、2号管道、3号管道和4 号管道,所述的3号管道的尾端、2号管道的尾端和4号管道的头端三者通过减温减压器相连通,所述的1号管道的尾端与2号管道的头端相连通,所述的 1号管道与2号管道间设有支管,所述的支管中设有蒸汽轮机;
所述的3号管道与减温减压器间、2号管道与减温减压器间、蒸汽轮机与支管间分别通过阀门控制;
所述的1号管道、2号管道、3号管道、4号管道、减温减压器、蒸汽轮机和阀门分别通过控制器控制。
作为优选,所述的支管中设有1号阀门,所述的1号阀门与蒸汽轮机间设有1.1号阀门,所述的3号管道中设有3号阀门,所述的3号阀门与减温减压器间设有3.1号阀门,所述的2号管道中设有2号阀门。
作为优选,所述的1号阀门为主阀门,所述的1.1号阀门为主汽调节阀,所述的3号阀门为高压减温水隔离阀,所述的3.1号阀门为高压减温水调节阀,所述的2号阀门为高压旁路阀。
工作原理:过热蒸汽流经1号管道、经1号阀门与1.1号阀门进入汽轮机高压缸,维持汽轮机正常运行。当遇到甩负荷工况时,1号、1.1号阀门快速关闭,过热蒸汽流经2号管道,2号管道与1号管道在汽轮机上方4.5米,机头左侧5米位置处以60度夹角连接,2号管道上设置有2号阀门,蒸汽流经2 号管道的流量、蒸汽的压力通过2号阀门进行调节。调节后的蒸汽流经4号管道,进入减温减压器。3号管道与4号管道在2号阀门后3米处以45度角通过减温减压器相连接,3号管道上设置有3号阀门、3.1号阀门,高压给水通过给水泵出口通过3号管道,流经3号阀门,经3.1号阀门调节后,进入减温减压器,对过热蒸汽进行温度调节,减温减压后的蒸汽通过4号管道流向再热器。1号、1.1号、2号、3号、3.1号阀门控制端分别与控制器连接。通过2 号阀门开度调节甩负荷后的蒸汽压力,通过3.1号阀门调节蒸汽温度,控制蒸汽通流与实际工况相匹配。
负荷与调节级压力,1.1号阀门后的压力、主蒸汽流量关系如下表1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华东电力试验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华东电力试验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9038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