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多源数据的区域地形分割及数字高程模型获取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590427.7 | 申请日: | 2020-06-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33445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27 |
发明(设计)人: | 蔡志刚;刘微微;王艳;高亚萍;王琪;陈文静;左欢庆;吴霞仙;盛君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省测绘科学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6T17/05 | 分类号: | G06T17/05;G06T7/11;G06T5/00;G06K9/62 |
代理公司: | 杭州知学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356 | 代理人: | 张雯 |
地址: | 31000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数据 区域 地形 分割 数字 高程 模型 获取 方法 | ||
1.一种基于多源数据的区域地形分割及数字高程模型获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进行区域地形的分割,并形成相应的等级;
S2、对不同等级的区域采取自适应的方式获取与之相匹配的数字地表模型,并进行滤波;
S3、对不同类型的成果进行融合,获取可用于数字正射影像图生产的初始数字高程模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多源数据的区域地形分割及数字高程模型获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包括:根据区域地形特点,将地形区分成三种等级:L0,L1,L2,其中,L0级代表所在区域划分成平地区域,L1级代表所在区域划分成山地区域,L2级代表所在区域划分成平山结合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多源数据的区域地形分割及数字高程模型获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中,L0级通过坡度改正计算式(1)计算,
i=2*h/l*100% (1);
若即将相应区域归到L0;
其中h为地形高差,l为水平距离,i为坡度计算值。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多源数据的区域地形分割及数字高程模型获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中,L1级通过最新地理国情地表覆盖要素代码的聚类分析进行归算,建立聚类函数,见式(2),
L=x1+x2+x3+.....xn (2);
其中x1,x2,x3.....xn为与山地有关的代码要素标识。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多源数据的区域地形分割及数字高程模型获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1中,将L0级及L1级提取出的区块与最新时相的历史数字正射影像、数字线划图进行对比纠正,最终确定相应层级的成果,利用式(3),将剩余地形区域归算到L2级,
L2=L总-L0-L1 (3)。
6.如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基于多源数据的区域地形分割及数字高程模型获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包括:
S2-1、数字表面模型获取:利用L0层级的成果范围面作为约束范围面获取数字表面模型,提取规则设置为山地,为便于后期数据的加载和处理,在点云数据提取过程中作分块处理;
S2-2、数字高程模型获取:利用L1层级的成果范围作为约束范围面并利用时相最接近的数字高程模型成果作为约束条件获取山地区域初始的数字高程模型,综合考虑后期对L2成果的处理,提取规则设置为丘陵地。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于多源数据的区域地形分割及数字高程模型获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3包括:
S3-1、对步骤S2-1中获取的分块点云数据进行滤波处理;
S3-2、对步骤S2-2中初始的数字高程模型进行植被高程改正;
S3-3、获取L2层级的数字高程模型:对步骤S3-1中滤波后的点云数据进行高程内插,生成平地区域的栅格数据,用于内插平山分界线,由此获取三维特征线,从而处理平山结合处的数字高程模型格网点;
S3-4、将步骤S3-1中获取的点云数据、步骤S3-2中的数字高程模型成果、步骤S3-3中的三维特征线联合处理并进行高程内插,重新生成经初始处理后的数字高程粗成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省测绘科学技术研究院,未经浙江省测绘科学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90427.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