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中药材成分荧光分析检测仪和分析检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594376.5 | 申请日: | 2020-06-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51341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02 |
发明(设计)人: | 赵莉;薛纯盛;常胜凯;陈子坤 | 申请(专利权)人: | 新乡市食品药品检验所 |
主分类号: | G01N21/64 | 分类号: | G01N21/64 |
代理公司: | 新乡市挺立众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92 | 代理人: | 赵振 |
地址: | 453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中药材 成分 荧光 分析 检测 方法 | ||
一种中药成分分析检测设备,样品试管用于承载含有待检测中药的上清液;壳体包括底壳体、侧壳体及上壳体;上壳体包括中心圆孔,圆孔内安装有转盘;转盘与立柱转动连接;立柱固定安装在底壳体上;转盘上设置有方孔;内壁、外壁、隔板的上端均固定密闭连接在转盘上,内壁、外壁下端均插入底壳体凹槽中,在转盘锁定时隔板的下端插入底壳体凹槽中;每个温度区域的内壁上均设置有透镜,外壁上均设置有透光部;内壁、外壁和隔板均为隔热材料;每个温度区域的底壳体内均设置有温度控制装置;同时,对应底壳体表面设置有温度传递孔;立柱每个面均安装有激光器,同时对应侧壳体上设置有探测器。本发明操作方便、中药检品的分析检测涉及维度多,检测的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涉及中药检测领域。
背景技术
荧光法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成分、杂质的检测方法,其利用激光激发物质中的荧光成分,得到荧光光谱,根据荧光光谱可以推测出中药中的成分。光谱成像技术检测速度快,不需要额外进行复杂处理,且绿色环保,已经成为中药分析中必不可少的技术。
同时,在日常执法中,目前采用的方式为将中药材取样后带回实验室进行分析,或由中药材提供者将样品送至检测部门进行分析。无论哪种方式,均无法实时进行中药材的成分分析,这对现场执法来说,是极为不便的。
因此,目前的利用荧光检测中药材的设备和方法缺点非常明显的。首先,荧光法需要较大的设备,只能在实验室中进行操作,对环境要求较高,不适用于现场检测,特别是不适合在市场现场执法时进行检测;再次,目前常见的物质荧光光谱,特别是中药成分的荧光光谱通常是在室温下测量得到的,但实际在操作中,特别是在现场检测时,环境多变且复杂,在这种条件下测量得到的光谱与标准光谱不能很好地匹配,导致无法准确分析中药成分;最后,多种物质荧光光谱可能有交叠导致互相影响,或光谱较为相似难以准确区分,需要有经验的操作者,这也带来分析的不确定性。
发明内容
一种中药成分分析检测设备,包括壳体、转盘、4个温度区域、4个激光器、4个探测器、1个或多个样品试管;
样品试管用于承载含有待检测中药的上清液;
壳体包括底壳体、侧壳体及上壳体;上壳体包括中心圆孔,圆孔内安装有转盘;转盘与立柱转动连接;立柱固定安装在底壳体上;
转盘上设置有用于插入试管的4个方孔;
内壁、外壁、隔板的上端均固定密闭连接在转盘上,内壁、外壁下端均插入底壳体凹槽中,在转盘锁定时隔板的下端插入底壳体凹槽中;也就是说每个温度区域由内壁、外壁、隔板、转盘、底壳体组成;
每个温度区域的内壁上均设置有透镜,外壁上均设置有透光部;内壁、外壁和隔板均为隔热材料,从而保证每个温度区域具有不同温度;每个温度区域的底壳体内均设置有温度控制装置,用于对温度区域进行加热或制冷,从而保持每个温度区域具有不同温度;同时,对应底壳体表面设置有温度传递孔,用于将温度控制装置产生的冷量或热量传递至温度区域内;
立柱每个面均安装有激光器,保证每个温度区域具有一个激光器,用于向样品试管发射激发的激光,同时对应侧壳体上设置有探测器,用于检测从样品出射的受激荧光,从而获得样品中各成分的荧光光谱。
立柱上具有电机,用于驱动转盘绕立柱转动。
各个温度区域设定的温度为10℃、20℃、40℃、80℃。
内壁、外壁的下端均设置十字型的卡接部,而对应底壳体的凹槽也为十字型凹槽,从而使得十字型的卡接部能够正好插入匹配十字型凹槽,并在凹槽中进行油封。
隔板的下端具有空心部,空心部内设置有插入部以及与插入部固定连接的永磁铁,隔板内的靠近空心部上设置有电磁铁,通过电磁铁通电产生磁力,吸引永磁铁从而带动插入部回收至空心部内;在电磁铁断电时,插入部由于重力下落,插入底壳体的对应凹槽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新乡市食品药品检验所,未经新乡市食品药品检验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9437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